建造生态节能建筑已成为政府和相关企业的共识,近年为了达到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目的,在政府的推动下,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共同努力下,已经建造了一些典型的低碳建筑,但是由于成本、技术、建筑美学等原因,这些低碳建筑一直未能市场化。
3月30日,在第七届绿色建筑大会上,曼氏建筑总裁叶曼指出,材料商和建筑师之间的沟通存在壁垒,使得建筑美与节能很难达到完美结合,致使一些节能建筑看起来不伦不类。她强调,曼氏建筑看重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了解材料的安全、实用和使用寿命等性能,更注重材质本身的表达性。曼氏建筑通过与国际相关企业和机构结盟,共同制定曼氏产品库的选材标准;与上下游材料商联系,提出要求,指定材料;并通过组织曼氏生态建筑学会,定期举办内容丰富的讲座等方式,不断拉近建筑师与建材商、生态节能与美之间的距离。
在我国节能建筑技术还不成熟的基本国情下,如何使建筑美与节能完美融合?她指出,首先,选材应该契合人的心理感受,并传承地方的文化。例如,在江南地区,就可以利用其建筑黑瓦白墙的特点选择生态建材;再次,技术上注意节点的设计。生态节能与美的灵魂都在细节之处,这是我国目前最为缺乏的。最后,要注重材质本身的美学表达。叶曼引用了一句话说:“好的建筑师是一位诗人,他用的不是词语,而是材料。”
然而,在审美取向日新月异的今天,并不是风格独特的新建筑都不美。叶曼说,这是因为人们对任何一种新鲜事物都或多或少有一点抗拒心理,但最终人还是会被物质化的。她举例说,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的贝聿铭在设计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时候,巴黎人非常反感,甚至《达芬奇密码》中都称这是巴黎脸上的一道疤。可是,贝聿铭回应时说,只要在物质环境中呆久了,审美取向就会转变。从而叶曼提出,建筑美学应该具有前瞻性,它肩负历史使命,并代表着未来。最后,叶曼指出建筑的生态节能与美学之间的矛盾,将有望在推敲材料与空间的微妙关系中得到化解。
(编辑:SN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