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怎么解释,我们都难以回避中国环保的尴尬:一方面,从中央至地方,各级政府都在喊环保、抓环保,认识之深刻、态度之坚决、力度之猛烈都是前所未有的;另一方面许多地方的环境污染是外甥打灯笼——照舅(照旧),有些地方甚至有加重的趋势。
究竟是谁造成了这样的尴尬?我们只能尴尬地说:凡是污染严重的地方,主要原因在于当地政府的不作为。
提起污染,人们咬牙切齿首先想到那些冒着黑烟、流着黑水的企业。说他们没有社会责任感、遗祸子孙、利欲熏心,甚至是历史的罪人等等。多年来,他们一直被作为肇事者的角色,总是低头站在环保的被告席上,听着人们怒涛般的申斥与责骂。
作为破坏的始作俑者,他们是“罪”有应得,无论如何都洗脱不了造成污染的直接责任。但从根源上看,作为企业,是实在承担不起这样具有严重后果的历史责任的。尽管他们在拼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毕竟还是在当地政府设定的某种轨道上行走。假设没有当地政府在背后以种种形式默许,甚至撑腰,他们是一天也做不下去的。可以说,是一些地方政府长期以来不作为,才导致了今天的局面。
认识的偏差导致环保被长期边缘化
客观地说,许多地方环境恶化能到今天的地步,起始是缘于经验的缺乏和认识上的不足,以致于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把环保长期边缘化,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不知不觉走上了一些现代文明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当我们猛然回首时,已错失良机,回天乏力。
可从建国开始进行追溯,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经济发展快得令全世界震惊,我们也陶醉于自身征服大自然的伟大胜利,全然不知被动的大自然某一天会主动地报复我们。即使有些善意的现在看来也是极为重要的提醒,当时也是一种微弱的声音。“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只要经济能上去,其他都是次要的。甚至在许多官员那里,认为工业文明的进程必然要伴随环境污染,是不可避免的。
结果,漫漫几十年过去了,那些潜在的令人忧心的东西渐渐浮出水面。
我们痛心疾首地看到:
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是以高耗能为代价的。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污染排放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几倍……
我们的环境是不可持续的。三分之一的国土被酸雨污染,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干净的水,三分之一的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清洁空气。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使中国成为了世界耗水第一、污水排放量第一、二氧化碳排放量第二的大国,还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我们的生态是不可持续的。沙化土地与沙漠面积不断扩大:上个世纪70年代扩展速度每年1560平方公里,80年代每年2100平方公里,90年代前五年每年达2,460平方公里,后五年则每年达到3,436平方公里。河流断流:不仅出现在降雨量少的北部、西部,而且出现在雨量充沛的南方;不仅是小河小溪断流,就连大江大河也出现断流。湖泊湿地退化:由于经济发展,近年来许多天然湿地被人工湿地所替代,天然湿地正在大面积消亡;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全国668座建制市中,约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10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目前许多地区已经陷入地下水下降──农业抗旱──增加农业成本──土壤干旱化──地下水进一步下降的恶性循环;海洋生态问题严重: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赤潮还是罕见,平均五六年发生一次;70年代两年一次;80年代增至每年四次;1989年共监测到十二次;1990年三十四次;1991年三十八次;1992年五十余次,进入新世纪后仍在上升……
环保 环保新闻 环保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