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环保,要去环保-环保信息网(17环保网)
  • 当前位置:环保信息网 > 环保行业资讯 > 行业新闻 > 究竟是谁造成中国环保尴尬?(5)

    究竟是谁造成中国环保尴尬?(5)

    来源: 国际在线切记!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2009-08-05 访问:

      政府相关部门监管弱化没有到位

      前不久,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一组数据:2006年,环保总局共受理群众投诉案件2003件,相当于2002—2005年受理数量的总和。其中,工业企业污染投诉案件1751件;化工、冶金行业投诉量大幅上升。从污染类别看,大气污染投诉量居第一,高达1532件,几乎等于前4年的总和;水污染、噪声污染投诉也都大幅增加。

      看了这组数据,人们会联想到,各地有关的环保投诉案件会更多;也禁不住会问:这些情况难道当地政府不知道吗?不论答案如何,那些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如环保、安监、工商等都脱不了干系。说不知道,那是失职;说知道,更是失职。这些部门都从不同角度对生态和环境保护负有一定的责任,但为什么就监管不了呢?

      这里原因很多,如体制不完善、法律法规滞后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在去年专题调研中就法律保障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目前虽然环境法规在不断完善,但我国环境政策法制还很不适应环保工作,主要存在四个“软肋”:一是经济、技术政策偏少,实用的政策偏少,政策间缺乏协调;二是现有环境法律法规偏软,可操作性不强,对违法企业的处罚额度过低,环保部门缺乏强制执行权;三是一些地方领导干扰环境执法,存在环保局长“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的现象。以致有的地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四是执法监督工作薄弱,内部监督制约措施不健全,层级监督不完善,社会监督不落实。

      基层监督部门也面临着执法困难。不少基层环保部门缺乏必要的执法车辆和设备。有的同志讲,现在是“废水靠看、废气靠闻、噪声靠听”;经费不落实。虽然环境保护已经列入当地财政预算科目,但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县环保部门经费仍难以保障。据了解,一些县级环保部门每人每月工作经费平均不足100元。《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实施后,业务经费紧张的状况更是“雪上加霜”。工作力度不够。一些环保部门缺乏勇气,不敢斗争,对新的污染束手无策,对老的污染无可奈何。有的只是“以收代管”、“以罚代管”,甚至把收排污费作为环境管理的全部内容。在林业等生态管理部门,也有类似情况。

      此外,领导不重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现在的情况往往是,在一些地方,当地主要领导如果重视、支持环保和生态建设,那这些专职监督部门就有尚方宝剑,底气就硬,执法力度就大,成效就很明显。否则就只能雷声大,雨点小,“能吓唬多少算多少”。可以说,一个地方的生态和环境如何,在现阶段来讲,是当地主要领导的重视与否的晴雨表。

      因此,强化相关监管部门的职能,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解决他们尤其是基层监管部门的实际困难,让他们真正会管、能管,有职有权。必须让当地的主要领导重视起来,把他们看成是责任人。如果当地的生态和环境方面因为管理问题发生了恶化,应该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情节严重的,要摘取他们最为心疼的乌纱帽。

      结束语

      多年来,我们的经济增长总是超过估计,想压压不下来;生态、资源和环境的破坏总是超过估计,想改善却改善不了。绿色中国、绿色gdp简直成了人们的梦想,有人甚至说是一种乌托邦。

      在这个时刻,我们不能不问责那些在环保中扮演关键角色又保护不力的政府,不能不去研究各级领导在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不能不去反思我们在政治、经济、法律等领域改革中需要尽快完善的部分,不能不去设想绿色gdp如何能成为一种钢性制度进入国家经济、政治生活。因为,环境保护问题已经对建设“和谐社会”构成了严重挑战,早已超越了行业领域,成为影响经济、制约社会、涉及政治的大问题。

      可喜的是,从中央到各级政府直至普通百姓,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越来越关注环境话题。这说明,我们对于环保地位的认知渐渐趋于理性,趋于成熟;说明在付出沉重的代价后,绿色中国已经开始向我们走来。尽管面前有着千难万险,但我们终将取得胜利。

      中国环保走出尴尬的境地,为期已经不远了。 (记者 张国栋)

      来源:绿色中国杂志社

    [上一页] [1] [2] [3] [4] [5]


    环保 环保新闻 环保信息

    上一篇:究竟是谁造成中国环保尴尬?
    下一篇:究竟是谁造成中国环保尴尬?(4)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