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龙贵
尊师重教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但是超过必要限度的赞美,尤其是过于廉价和滥情的表达,不仅无益于建立尊师重教的共识,反而会走向尊师重教的反面。
开学几天来,张女士感觉很焦虑。孩子所在的班级建了QQ群和微信群,有的家长“很会来事”,老师随手发张孩子站队、看书的照片,就会引得他们点赞、献花,再用无比膜拜的语气发上一句:“××老师辛苦啦!××老师太有爱啦!!”。张女士不会说甜言蜜语,但出于怕孩子吃亏的想法,她也会跟在其他家长后面“点赞”。
身为家长,恐怕多多少少都有和张女士一样的焦虑和无奈。班级建立的QQ群、微信群,本是为了便利老师与家长交流、发布班级重要信息,但很多时候,班级群却变成了家长向老师表达赞美的“领地”。但凡老师发个言、表个态,哪怕内容再普通,也会引来家长集体刷屏“点赞”。
QQ群、微信群或朋友圈里的“点赞”,意味着对他人的言行举止表达认可或赞赏,而在班级群这样一个特殊的“圈子”里,“点赞”的出发点则相对复杂一些。大致说来,可能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点赞党”习惯性“点赞”;一种是真心“点赞”,认为老师工作辛苦,尊重教师。但最多的一种情况,就如张女士这样,看别人都“点赞”自己不好不点,“点赞”不过是为自己和孩子找一点“存在感”。这种心态,很像给老师送红包,送了不期望得到什么,不送却担心失去什么。
尊师重教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但是超过必要限度的赞美,尤其是过于廉价和滥情的表达,不仅无益于建立尊师重教的共识,反而会走向尊师重教的反面,异化老师与学生、老师与家长的关系。在不少家长看来,老师对班级的管理,比如安排座位、选拔班干部等方面,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这里所隐含的潜台词是,家长对老师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的公平性并不十分信任,而家长的取悦或讨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师的选择。这何尝不是对老师的一种变相侮辱呢?
换个角度看,在近乎肉麻乃至于不真实的“点赞”声中,家长们所要表达的还有另一层意义,那就是“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老师怎么说我们怎么做”,这背后是无尽的暗示与诱惑。校园内的某些不正之风之所以屡禁不止,家长的过度迎合也是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