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新闻

当前:首页>市场观察>环保成化工业紧箍咒 难挡地方发展大项目决心

环保成化工业紧箍咒 难挡地方发展大项目决心

题会出在哪里。”这是张全出发之前,该市市委书记对他的明确指示。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国家环保总局正在启动一项针对石化行业的风险排查计划——2月7日,该局通报,针对分布在江河湖海附近的127家重点石化企业进行风险再评估。作为配套措施;在风险排查期间,石化项目的审批工作全面暂缓。

  外界普遍确信,环保总局此举将会成为遏制自2002年以来的石化行业投资过热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技术手段,“带有浓厚的产业调控色彩”。

  国际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曾表示,“(强化)规划环评是宏观调控的有效工具。目前,这一制度已经逐步进入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程序之中”。

  在这种形势下,张全的公关无功而返。

  2000-2005:狂热的石化投资

  张全的坏运气是从该市驻京办的招待晚宴上开始的。在他抵京当天,该市驻京办官员得到消息,一个有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参与的调查组将奔赴该市,重点调查石化行业的分布问题——该市位于渤海湾附近,拥有超过300家的中小型化工企业。

  而张全公关的乙烯项目如果成功的话,将会使该市彻底摆脱“缺少投资80亿元以上项目”的历史。但他没有想到,这个晚宴约请的某部委官员,却因为参加了上述调查组,无法赴约。

  这让他觉得,此行将会不太顺利。更让他担心的是,争夺这个项目的地区还有很多,也都已来京公关。

  这是因为,随着近年来石化项目持续升温,各地的竞争和公关也在升温。例如,仅乙烯类项目,目前等待核准的产能总计已达900万吨,而目前我国的乙烯年总产量才612万吨。“这些项目无一不是由省、市政府主要领导和企业总经理亲自出面游说的。”

  据国家环保总局的官员回忆,这种地方大上化工项目的形势,自2000年底就已初露端倪,至2005年势头已难以遏制。

  这与中国经济自2002年开始的新一轮景气周期相吻合。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2002年下半年开始的新一轮增长,主要依赖于一批新的高增长产业的带动。其中处在“龙头”位置上的是住宅、汽车、电子通讯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这些行业拉动了一批中间投资品性质的行业,主要是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建材、化工等;以上两个方面又拉动了电力、煤炭、石油等能源行业的增长。

  其结果是,2005年重化工产业的增长令人瞠目:去年石化工业完成总产值2.425万亿元,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5.8%。

  国家环保总局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下称经研中心)的学者说,目前,石化行业工业总产值已经连续三年保持高速增长,“2004年同比增长32.3%,对gdp的贡献已经达到了18.5%;2005年总产值增加的数据尚未完全得出,但至少能够保持这个增长”。

  “仅就数据而言,这个行业发展已经可以定义为‘大干快上、高速增长’。”经研中心的学者说,但同时这必然会引发“有关投资过热的担心”。

  而事实上,在2005年,石化行业某些产品的市场风向已经悄然转变。例如,电石、聚氯乙烯等基础化工产品的市场都出现了严重滑坡。

  2005年底,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指出的7大类产能过剩产品中,石化产品占到近一半。马凯明确表示,这种过剩主要是由于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造成的。

  但这并不足以遏制这个行业的投资热度。仅就记者掌握的名单,目前沿海在建和拟建的千万吨级炼油项目已达15个,百万吨级乙烯项目达7个。

  来自经研中心的统计证实,2005年前10个月,石化行业完成的投资总额约为3005亿元,同比增长30.5%。

  “就是污染项目,也得能抢来才行”

  但对于张全来说,这种数据上的变化并不足以使他降低对于这个项目的热度——“我们实在太需要这个项目了。如果它能如期运营,将会使我市的gdp增长速度首次进入全省前三”。

  他确信,这也是很多竞争地区的一致想法,“对于石化产业能够带来的好处,每个地区都有一本帐”。

[page]

  这使得学术界更担心的一个事实浮出水面:如果说2004年至2005年电力、钢铁行业的投资过热是以企业和市场化投资为主要来源的话,那么本轮石化行业投资过热,则具有典型的地方政府推动的影子。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这些动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的项目,对gdp的拉动作用可谓“瞬间释放,长期受益”。据国家环保总局环评司官员的说法,由于大石化项目不仅前期投资额巨大,除配备生产主装置以外,还要建设发电、供热、储运设施,以及输油管道、专用铁路、码头等与其配套。而在这些大项目的背后,还会延伸很长的产业链,衍生许多相关产业,是多种工业生产的集成。

  此外,此类项目还隐藏着更大的期望:地方政府往往并不仅仅看重一个大型石化项目,而是普遍希望以一个大项目为龙头,带动区域内石化工业上、中、下游的全面发展。一个大项目后面接踵而至的往往是数十、数百个中小型项目。

  这也能够解释相关调查组在地方上经常看到的一个标语——门槛一降再降,成本一减再减,空间一让再让,服务一优再优——所代表的地方意识。

  张全说,标语上的口号不折不扣地在地方上得到了执行。

  地方上对此类项目的渴求最终使石化化工产业的布局开始从集中布局向全面辐射转移:根据中国化工技术协会的说法,2002年开始的化工产业投资升温造成了一个明显的布局变化,此前企业多集中在沿海具有技术和资金优势的发达地区;而目前,只要具备初步生产条件的地方,都开始建设或者吸引重化工企业入驻。

  根据中国化工信息网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共有超过2万家的化工企业,除了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和直辖市都有布局。

  而据环保总局确认,事实上,这些企业大多都是转移到江河湖海附近,“化工业一个基本的生产要素,是必须具备大量的水源。所以仅在长江和黄河沿岸,就集中了70%以上的化工企业。目前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化工沿江布局,甚至在环境敏感区分布的现象。”

  但在学者们看来,这种趋势造成了另外的影响:工业产值东迁而工业污染西移。国家环保总局的一份调查报告称:“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经济的愿望非常强烈,只有接受被发达地区淘汰的产品、技术工艺和设备。”

  而地方上对于这些项目实际上并没有太多的选择空间,相反,他们还只能以创造更优条件的举措来吸引此类项目。“说老实话,就是污染项目,也得能抢来才行。”张全说。

  这最终使石化投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默契:地方政府需要项目入驻,因而不遗余力的为这些项目助推;而这些企业也需要选择下一个可以生存发展的空间。

  而地方政府对gdp的一味追求是否得当,正是国家历次宏观调控中,中央政府一直想要明确界定的内容。

  环保重拳:景气见顶之时

  化工业过热的背后,与地方政府对gdp的追求直接相关。按照这个逻辑,国家环保总局的此次风险排查具有了另外的色彩。在2月8日,一家中央级媒体更是在社论中将其此次行动再度与宏观调控措施联系起来。

  更明确的信号是,此次排查初步结果将在2006年全国两会前后公开。于是,此次环保风暴在某种程度上被赋予了另一层含义——学者共识是,这预示着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将向更加深化和具体化转型。而这个特殊的时间背景,也使对这些违规者的处罚具有了令人熟悉的行政色彩。

  有评论认为,这种措施变化的现实基础来源于高层对于目前国家产业结构的判断。

  “国家已经明确,要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遏制部分地区和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特别是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各类开发区的盲目发展,严格限制和淘汰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环保总局人士说,在这个阶段,“规划环评工作将会成为一个有力的技术手段”。[page]

  而根据记者掌握的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工作目标,“严格依法管理,解决危害群众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一项内容的四个分类目标,全部都和石化行业相关,其中包括配合立法机构修改有关环保法律法规,重点检查钢铁、石化、水电项目的违法行为等。

  潘岳说,“对于一些重污染地区,环保总局正在研究制定一系列严厉措施,包括禁止该地区重污染、高耗能企业上马;严格限制该地区新建项目审批;充分运用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坚决取缔一批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环保违法违规的重污染企业;鼓励该地区产业结构合理、环保条件好的企业优先发展,通过新建项目‘以新带老’加强老污染源的治理,促进重污染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减轻环境污染”。

  而在这次执法检查中,根据记者掌握到的名单,炼油和乙烯项目将会成为重中之重。换言之,这些项目的审批工作将会更加艰难。

  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消息说,该局在2005年共受理了48个石化、化工项目的环境审批,其中11个是大型炼油、乙烯项目,截至记者发稿时,其中9个已经暂缓审批。

  而记者掌握的多份投行报告显示,受投资过热之累,化工行业在2005年景气见顶;在油价高企、成本压力巨大的情况下,目前下游化工产品开工率下降;同时,化工产成品库存增加,行业衰退在即。

  但张全说,这不能动摇他们发展大项目的决心。他决定在环保总局的排查工作结束后,再来试试运气。


上一篇:民营PTA项目静待环保风暴 环保成本与竞争联动
下一篇:中华环保联合会作为中国民间环保和其他组织的代表,出席了UNEP最近举行的一系列重要会议,帮助、支持中国政府阐明立场,同其他国际组织广泛交流,树立了形象,扩大了影响—— 让世界倾听中国民间环保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