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危机:既然同呼吸,就要共奋斗”论坛现场
金黔在线讯(实习记者 陈李育 本网记者 林童)“我国城市大气污染依然严重,省会城市大气污染堪忧。”在PM2.5论坛上,专家们纷纷发出呼吁,以唤醒大众的危机意识。
7月21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PM2.5分论坛在贵阳举行。来自中国工程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等部门的环保专家们,围绕近年来大气污染形势及防治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专家们认为,以PM2.5和臭氧为特征的光化学烟雾和灰霾污染日益突出,我国应该实行区域联防联控,建立集约化的区域空气质量监测体系。此次论坛吸引了众多省内外媒体以及环保人士参加。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主持论坛
我国城市大气污染依然严重,省会城市大气污染堪忧
“从1961年至今,我国大气能见度从最初的4-10km减小到2-4km,大约下降一半左右。”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在论坛上表示,近50年来我国霾日发生的频率总体呈增加的趋势,随着霾日发生频率的增加,大气能见度明显下降,全国平均能见度距离大致下降了一半左右,大气污染呈现出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不断蔓延的趋势。“我国城市大气污染依然严重,省会城市大气污染堪忧。”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历史上空气污染最严重的伦敦PM2.5指标约在10至20微克/立方米,而北京在高峰期达到了90微克/立方米左右,广州等城市也达到了50微克/立方米左右。
臭氧或超PM2.5成未来首要污染物
数据显示,进入夏季后,我国多个城市出现臭氧污染,经常出现臭氧浓度过高,超过PM2.5成的情况。柴发合表示,臭氧污染是季节污染物,属温室气体,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有害。未来控制臭氧污染也是大气污染防治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这项任务并不比控制PM2.5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也认为,治理臭氧污染跟治理PM2.5污染不能分开,有时氮氧化物、臭氧也可能成为首要污染物。
与平流层中阻挡紫外线的臭氧层不同,臭氧污染主要是指对流层臭氧,通常被称为“有害”臭氧。臭氧污染是人为产物,主要由内燃机和发电厂造成的空气污染,被盛行风带动所引起的。
因此,专家们指出,我国应该实行多种污染物的协同控制。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说:“即将发布的《防治大气污染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大气环境管理模式由总量控制向质量改善、由单一污染物控制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由单一污染源控制向多种污染源综合防控、由属地管理向区域联防联控的全面、战略性转变。”
治理PM2.5专家建言:联防联控、建立集约化空气质量监测体系
在传统煤烟型污染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的情况下,以PM2.5和臭氧为特征的光化学烟雾和灰霾污染日益突出。关于大气污染治理及防治策略,与会专家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大气室副主任李健军表示,PM2.5污染问题也是区域性复合大气污染问题,建立集约化的区域空气质量监测体系是大气污染治理的关键内容之一。李健军说:“PM2.5监测能力建设,与区域空气质量监测体系的各方面密切相关,也就与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所需监测技术支撑的各方面密切相关。”以前的监测体系主要以煤烟排气为主,监测方法简单,PM2.5反应过程相对复杂,所以监测体系就更为复杂。
与会嘉宾
柴发合认为重点大气污染防治要统筹区域环境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加强能源清洁利用,控制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深化大气污染治理,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创新区域管理机制,提升联防联控管理能力。贺克斌表示要通过对大气污染实施污染物协同管理,实施区域和部门协同共同控制PM2.5。王金南则表示要讲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作为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的主线,全面检验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加速空气质量改善进程。
综合各位环保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专家们认为国务院6月14日的常务会议部署的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治理好大气污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到经济政策、环境政策、技术政策高度协调统一,实现成分协同、区域协同、部门协同控制PM2.5,需要付出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
(原标题:治理PM2.5:需要建立新监测体系 专家在贵阳掀开环保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