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环保,要去环保-环保信息网(17环保网)
  • 当前位置:环保信息网 > 环保行业资讯 > 行业新闻 > 环保痴人刘文善

    环保痴人刘文善

    来源: 山西日报切记!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2009-11-20 访问:

     

     

     

    “只买炉子不买气,一年四季用燃气,一日三餐不见烟,冬季取暖不用炭。”这个在农村地区似乎不可能出现的事,在长治人刘文善的潜心钻研中却渐渐变成了现实

    他是一名军人,20岁离开故乡到部队接受锤炼,在他的心里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

    他是一名工人,在工厂一线一干就是20多年,人送外号“万金油”,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他是一名环保“痴人”,退休后,原本可以在家安享晚年的他,为了变废为宝,为了节约能源,为了碧水蓝天,他和妻子开始代销各类节能产品。61岁时,他京城学艺,回家后闭门不出搞研究,把一生的财力都投资在一种新型的“秸秆气化炉”上。别人都说他痴,他笑笑说:“真正坐在家里享乐不是乐,只有为社会,为人民做点贡献才是真正的快乐!”这就是刘文善,原长治仪表元件厂一名退休工人。深秋时节,许多农民正在琢磨着怎样处理秸秆时,笔者走近刘文善,对他进行了采访。

    一个对机械感兴趣的人

    刘文善住在长治市区东华门的一个小胡同里,儿女都在外地工作,按常理退休在家的刘文善和老伴陈来芝,本应该在自家的小院里种花养草,安度晚年。然而当笔者走进他家后,却吃了一惊。院子里、屋子里到处都是各式机械用具,有组装了一半的“秸秆气化炉”,有截了一半的钢板,简陋的卧室,堆满了各类配件和书刊。为了将一种新型的节能“秸秆气化炉”做到尽善尽美,刘文善耗尽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在家里,他闭门不出,一捣鼓就是几个月,手被冰冷的铁具擦破了皮,他不知道疼,一身工作服可谓千疮百孔,全是电焊机烧出来的小窟窿。刘文善说:“为了能节约能源,为了可持续发展,能让子孙后代都享受到碧水蓝天,我赌上自己的老命也值得!”

    刘文善出生在襄垣县一个叫刘家岭的小山村,在弟兄三人中刘文善排行老小,两个哥哥都参过军,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刘文善小学毕业后,就开始参加劳动。家里种的地多,每年产下粮食后,除留下口粮外,刘文善的父亲都会把剩下的粮食全部交公,连年受到表扬。1968年1月,刘文善在父亲的督促下和两个哥哥一样戴上大红花进了部队,成了一名军人。在部队,他多次被评为“五好战士”。1971年转业回到家后,被分配在长治仪表元件厂当工人,一干就是20多年。

    刘文善是个闲不住的人,更是一个对机械感兴趣的“痴人”。在仪表元件厂工作期间,由于他爱琢磨,对各类机械原理掌握得非常透彻,几乎在每个车间都工作过,每一个环节他都参与过,被誉为是工厂里的“万金油”。当时的晋东南地区科委得知有这样一个“奇才”后,决定调他到科委去做幻灯片,结果厂里不放,为了安住他的心,厂方又出面协调把他的妻子陈来芝从襄垣县调到了市里,结束了他们多年的两地分居生活,就这样刘文善又留到了工厂,直到1992年退休。

    退休后,爱琢磨的刘文善又把目光盯到了“节能”上。“如果国家能把能源问题解决了,就是另一种发展,节能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大问题。”刘文善说。为了推广普及节能新产品,他和老伴一起如痴如醉地搞起了“家用节能器”代理,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跟不上,再加之他是一个只知道实干不会推销的人,结果代理的“节能”产品,一积压就是好几万元。他笑笑说:“没啥,只要能推销一台,就要干一天!”

    一年多进行了10多项改进

    刘文善的女儿在北京工作,去年刘文善夫妇在女儿家住,偶然看电视得知在北京一家公司有一种炉子不用烧煤,用废弃的麦草、高粱秆、豆秸及各种柴禾和工业有机废料等做原料,通过密闭厌氧燃烧转化成优质清洁的高效燃气。由于它的燃烧性能与液化气相似,故有“秸秆液化气”的美誉,方便、清洁、节能、用途广、使用成本很低。当时刘文善看了这则消息后激动得一晚上没有睡觉。平时擅长搞节能与环保的他,喜欢收集各类关于节能的资料,他知道,随着当今世界的能源危机,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日近枯竭,能源价格也不断上升,严重影响全球的经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中小城镇乡村居民80%以上还在烟熏火燎中度日,既不清洁卫生,又污染环境。乡村居民有钱难买方便气,所以乡村实施新能源更新换代,刻不容缓。在农村每年能够产生大约6亿吨-7亿吨的农作物秸秆,但利用率仅占30%,这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浪费了宝贵的可再生资源,如果秸秆能废物利用,变废为宝,将会减少多少浪费啊!

    第二天天刚亮,他一个人就悄悄挤上了公共汽车,在北京,他找到那家公司后,丝毫没有犹豫就交了一万多元的技术培训费,获得了学习的机会,61岁的他,开始在京城学起了手艺。

    从事过20多年机械配件生产的他,对一些机械原理了然于胸,在生产车间,刘文善一看就明白了“秸秆气化炉”的全部原理,学成后,他的女儿拦都拦不住,他急匆匆带着老伴购买了几个炉子就回到了长治。

    回到家后,他立即买机械,购钢板自己开始捣鼓。后来他才发现,由于培训公司只搞培训,也就是光卖技术,根本不管使用情况,结果炉子也能点燃,就是烟雾很大,到处流的是焦油,气味也非常难闻,而且燃火的时间也不长,这样看起来是利用了废弃的秸秆,其实烟雾又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怎么办?他决定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他想研究出一台真正的不冒烟,只有火的炉子。老伴说,干吧,我支持你!

    晚上,灯下查阅资料;白天,实际操作。一年多时间他几乎痴迷在“秸秆气化炉”的研究上,一个个技术难题被攻破,经过改进后的炉子,一次比一次好。有一家店铺的老板听说后主动找到他,准备给他代销炉子,结果被刘文善婉言拒绝。“我做的炉子,等我亲自用过了彻底没有问题了,才能出售,既然做就要做最好的,不能欺骗消费者!”刘文善说,“因为国家对再生能源越来越重视,现在关于‘秸秆气化炉’的报道很多,一些公司就借着‘节能’来欺骗消费者,他们实际出售的不是炉子而是技术,对炉子的性能或使用不去考虑,只是做个简单的演示,结果等消费者买回家后,不能用,成了一堆废铁。让‘李鬼’害得‘李逵’也不受欢迎了!”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改进,刘文善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10多项的改进,烟没有了,火大了,真正可以用得住的“秸秆气化炉”成功了!

    积蓄全用在了“秸秆气化炉”上

    “秸秆气化炉”是一种新型的炉具,彻底替代了现用的液化气、煤气、天然气等,由于操作简单,添料方便,适合于烧水、做饭、取暖、洗浴等农村居民、餐馆、食堂用气需求。原料为麦秸、稻草、谷壳、玉米秆和玉米芯、豆秸、花生壳以及杂草、树枝、锯末、酒糟、食用菌下脚料,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变废为宝”,75公斤秸秆相当于一瓶液化气,农民几乎不花钱。一个普通家庭每天只需1公斤-3公斤废麦秸和稻草即可燃烧2小时-3小时。一个烟头、一张报纸即可点燃,一次生火,长久不熄,一次加料可连续燃烧几小时,做饭中途不必重新加料。由于它无任何压力,安全可靠。不存在像煤气、液化气等在储存、运输、使用条件下易泄漏、易爆炸的危险。

    刘文善说:“由于‘秸秆气化炉’充分利用了广大农村现有的废物料,实现了‘只买炉子不买气,一年四季用燃气,一日三餐不见烟,冬季取暖不用炭’的梦想,一次投资,长期受益,尤其是经过改进后的炉子更加方便实用。在农村每年都有大量的秸秆被焚烧,造成污染,更容易引起火灾,如果‘秸秆气化炉’能普及,对于广大农村来说,应该是沼气之后的又一项新改进。”

    刘文善说,现在只是小批量的生产,供亲戚朋友们使用,由于单个买配件,无形中增加了成本,就比如一个水暖配件,零售是3元,大量批发只用2元,现在制作一台家用的“秸秆气化炉”需要成本是200元—300元,如果批量生产只用不足200元,前景十分广阔。他说,自己一个人的精力太有限了,一天比一天老,已经把所有的积蓄都用在“秸秆气化炉”上,他希望有公司能与他合作,他保证提供全部的技术支持。也希望农户能试用,如果农户在用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他将终身保修。而且,他还在不断地改进着。

    刘文善的儿女们都在外地工作,对老人的行为十分不解,多次劝说让他别张罗了,图什么啊?他总是一笑说:“只要我能动一天,就要做一天,能为社会,为人民做点贡献才是真正的快乐!”

    目前,刘文善专心研究着他的“秸秆气化炉”,妻子守着一个小门市部,专门出售各类节能产品,为了碧水蓝天,为了节约能源,他们赌上的是全部的晚年情。

    郭震海文/图

     


    环保 环保信息 环保设备

    上一篇:西藏阿里地区环保工作日臻完善 成效显著
    下一篇:左权出台新举措提速环保审批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