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座重工业城市,包头有足以让其骄傲的资本———拥有“国家重要的钢铁、铝业、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稀土工业基地”几大闪亮头衔,更是享有“草原钢城”、“稀土之都”的盛誉。
然而,与众多老工业城市一样,这座伴随着国家“一五”、“二五”计划的实施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城市,经过近60年的发展,也越来越感受到环境污染带来的切肤之痛。1990年,包头工业“三废”排放量居全国82个主要城市前列,曾一度被称为“全国污染第二”。
要GDP,还是要环境?面对这道发展进程中绕不过的必选题,市委、市政府断然决策“决不能让‘经济账’上的成果被‘生态账’上的赤字所抵消,”“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抓手,以务实的心态积极寻求环境治理之策,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生态家园”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痛定思痛,包头市以壮士断腕求生存的决心,打响了治理污染的攻坚战,走出了一条“在发展经济中保护环境,在改善环境中促进发展”的新道路。
科学战略破解环境难题
直面环境问题,包头在多年经济发展中形成的“大企业强污染源围城,小企业点源污染混杂于城”工业布局成为包头市治污路上最大的“拦路虎”。为了破解工业布局不合理这个影响城市深层次发展的症结,包头市建立健全了环境保护参与宏观决策的机制,以重大战略的科学调整指导这座老工业城市实现华丽转身。
包头早在2008年就与中国环科院合作,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包头市环境优化经济宏观战略研究》、《包头市环境综合功能区划研究》等成果,依据社会、人口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状况,将全市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提升、重点开发、适度发展和生态保护四类功能区,明确了全市各区域发展的战略方向。坚持环保优先,全力推进“一地、三域、十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全市10个工业园区9个已编制完成规划环评。严把项目审批关,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不符合规划项目,污染严重、可能对区域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项目一律不批,对没有环境容量的区域、生态破坏严重的区域、被限批区域的相关建设项目一律不批,2008年以来,拒批不符合环保要求项目39个。
节能减排腾出发展空间
随着包头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受限成为影响发展的“瓶颈”。如何破解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的矛盾,为包头未来的发展腾出空间?以铁的手腕努力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利用环保倒逼机制迫使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发展水平,成为包头市当仁不让的选择。
2008年以来,包头市累计组织实施完成减排工程220余项,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企业56家,关停淘汰落后产能项目77个,累计淘汰炼铁、炼钢、水泥等落后产能889万吨、淘汰火电机组77万千瓦,拆除高炉、火电机组等约280余座,其中仅关停包钢二烧车间四台90m2烧结机一个项目,可实现二氧化硫减排1.7万吨。2012年,包头市四项主要污染物实现“四降”,为自治区完成污染减排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发展无止境,治污力度只能增不能减。2013年,包头市还将安排减排项目90个,重点推进二电厂、三电厂4台机组增容改造,包钢一烧、三烧脱硫改造、1#-4#焦炉拆除,42项尘源点治理,火电、水泥行业脱硝工程。实施东河东、新南郊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九原、西郊污水处理厂新建工程。督促包钢钢联股份焦化厂等列入2013年淘汰落后产能计划的10家企业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治理重点污染全面改善环境
没有良好的环境质量,就没有良好的生存质量。包头市委、市政府深知环境质量改善不是一日之功,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
2011年,包头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提出了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对包钢厂区、昆区特钢园区、包头火车站南和110、210国道两侧范围等“三片两线”区域内的钢铁、稀土、建材、化工、铸造、煤炭储运及国道沿线企业等进行环境综合整治的科学决策。在过去的两年里,列入计划的159户企业,已整治完成99户,完成率为62%。开展燃煤设施整治,累计完成燃煤设施整治2860台,关停小炼铁等违法企业107家。全市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11家,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40.5万吨,建成以重点企业为主的工业污水处理厂11座,日处理污水能力18.5万吨。实施黄河包头段水污染防治项目12个,总长44.04公里的市区河道管网完成铺设27.765公里,总长34.5公里的尾闾污水截流工程全部完成,待调试稳定运行后,包钢、希铝、西机务段和河西电厂等企业的污水将全部接入尾闾管网,不再排入昆河。
多年来,包头市在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道路上步履坚定而扎实。而蓝天、碧水则是生态保护给予这座城市最好的回馈。2012年,包头二级以上良好天数324天,较2007年增加了51天,黄河包头三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较五年前增加了25个百分点。如今,包头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城市更美了,一个令“外来者羡慕,居住者自豪”的“绿色之城”实实在在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记者 任燕萍)
(原标题:环保发力打造美丽包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