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航天能源”的前身从航天火箭发动机研究所中分离出来,当时,上海天然气装备产业基本是个空白。
十余年走下来,上海航天能源在燃气输配技术、天然气管网信息化系统等领域,拥有绝对的市场优势。“十二五”期间国家大手笔规划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这也是航天能源现在重点开拓的领域。彼时,这家从火箭研究分离出来的公司可能会借此迎来新的机遇。
早报记者 李跃群
在上海错综复杂的地面交通道路之下,还埋藏着另外一个同样复杂的网络,那就是上海市的天然气输配网络。这些复杂的地下管网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及重要的燃气输配设备,来自于一家具有研究火箭发动机技术背景的公司——上海航天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航天能源”)。
11月中旬,浦东新区龙东大道4493号,航天能源副总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顶云预计,在“十二五”国家将大力推广天然气应用,尤其是分布式供能技术应用的大背景下,航天能源作为国内该领域的技术骨干企业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从火箭到天然气管网
截至2010年,中国的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占到了70%的比例,而天然气比例还不到4%。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其化学结构式是一个碳加四个氢,与煤炭相比,其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上更具优势。
高顶云回忆,上世纪90年代上海天然气刚起步时,天然气装备产业基本是从零开始。航天能源在90年代初从航天火箭发动机研究所中分离出来。高顶云称,公司能够从军工领域进入民用领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技术上的相通之处。“研究所涉及的火箭发动机的高压、阀门、控制等技术,在天然气民用领域也具有同样特点。”
在具备了通用技术能力的基础上,航天能源与上海市燃气集团、同济大学等单位共同努力,借鉴了国外的技术,最终形成了航天能源目前最核心的燃气输配技术以及相关的设备、软件产品。
“现在在中国这个领域的高端市场中我们的绝对占有量是最高的。比如在上海的中高压输配站接近是百分之百,我们在高端市场中占有绝对的优势。”高顶云如是说。
天然气管网信息化
航天能源的动作还不止于此。高顶云称,“我们的定位是气态能源总体解决方案提供,除了输配业务,我们还横向拓展,其中一大成就就是研发了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统。当时还没有物联网概念,但现在看来我们当时做的就是这个工作。”
高顶云介绍,在拥有了信息化系统之后,航天能源就可以实时跟踪管网中各个位置的压力和流量的变化,随时进行远程控制,并实现可视化。“以前效率会低得多,哪里有问题了,得层层上报,然后再到现场处理。我们目前是国内的惟一一家专业从事天然气信息化管理的公司。上海市市北燃气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就是我们帮助建立的。现在,这项技术正在全国普及,在深圳、江阴等城市得到很好的运用。” 据航天能源提供的数据,目前航天能源在天然气管网信息化系统中的市场份额同样也居国内首位。
难啃的分布式供能蛋糕
天然气应用中除供居民用以烧水煮饭外,还能用作分布式供能。天然气分布式供能是指用天然气为燃料,通过冷热电三联供等方式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综合能源利用效率在70%以上,并在负荷中心就近实现能源供应的现代能源供应方式。
“从热力学上来说,天然气用来烧水很浪费,其能源梯度直接从上千度降到100度。而阶梯利用则能做到先燃烧发电,再拿余热来烧水,这也是航天能源现在的重点开拓的新领域。”高顶云称。
航天能源在分布式供能中的角色是技术提供与系统集成。航天能源是从2004年开始进入分布式能源领域的,当时还只是一个科研项目,如今,已完成的各类分布式供能项目达到16个。
高顶云称,目前航天能源已完成的分布式供能项目,包括申能集团的能源中心、第一人民医院松江分院、上海航天大厦宾馆、南方电网、芜湖玉柴、北京航天科工体育馆等项目,还有天津大学、上海电力学院等建设的小型项目。近期建设的项目朝规模大的方向发展,如深圳燃气、中广核等项目。
据业内权威人士介绍,目前国内分布式供能项目在50个左右,而航天能源就占到了三分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10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建部、能源局共同发布了《关于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指导意见》。意见称,“十二五”中国将建设1000个左右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十二五”期间中国还拟建设10个左右各类典型特征的分布式能源示范区域。
2010年,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也曾透露,国家计划在2015年时,实现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总量比例翻番,即达到8%左右。这也吸引了五大电力集团以及中石油、中海油、中广核等企业的蜂拥而入。
“我们正与国内的电力集团紧密合作,比如中广核、南方电网等。在中广核已经涉及到具体的项目,单个项目规模在50MW左右,这将为航天能源未来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高顶云说。
业内权威人士称,楼宇的分布式能源涉及的技术包括发电、配电、空调、锅炉、建筑节能、供气、信息化等方面。大型的电力企业更倾向于关注大型发电领域,其他环节需要综合化的公司来协助。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在今年4月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称,国内电力体制秉承的是“大电网、大电源”的传统模式,但分布式能源要发展小规模、小型化、用户侧的电源,并且是以清洁能源为主,这样的电源可能只有几十、几百最多几万千瓦的装机容量。
大发展也给航天能源带来了成长的烦恼。
“现在人手很缺,国内的大学针对这一领域的专业并不多。此外现在不像2009年前都是小项目,现在项目呈现规模化、区域化的特点,项目的处理周期越来越长。另外从装备上来说,原来比较依赖进口,价格比较高,供货周期也长,这会增加分布式能源企业的发展难度。我们现在以做集成为主,这些因素会影响项目的开展。”高顶云称。
为燃料电池车供氢
围绕气体能源领域,航天能源还将触手延展到了燃料电池领域。燃料电池使用的氢,正是火箭的推动剂。这也是航天能源的拿手项目。
“汽车厂商的生产环节,我们没有涉及,我们负责的是怎么给燃料电池汽车提供氢气。”高顶云称,“国内专业从事该领域的独此一家。从世博会给196辆燃料电池汽车供氢到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的供氢都是我们的子公司(舜华新能源)独立承担的,所以在国内也是小有名气了。供氢是燃料电池汽车领域不可缺少的一个领域。”
所谓氢燃料电池原理,通俗地讲,就是水电解成氢气和氧气的逆过程。即,通过催化剂,使氢气和氧气发生反应并输出电能。
“氢的储存是一大难点,为了让汽车一次加氢能持续跑上同普通汽车相近的里程,需要在车上携带足够的氢,因此需要较大的储存压力,目前为35MPa,下一步目标是使压力翻倍。此时氢气的密度相当于液氢,这就可以保证汽车的续驶里程跟普通汽车差不多。现在的充电汽车有两大瓶颈,一个是充电时间长,还有就是容量有限,又重。我觉得以后新能源汽车的方向仍然会是燃料电池汽车为主,加一次氢气3到5分钟,这和加油时间差不多,然后跑的距离也差不多,但完全无污染。”高顶云称。
嘉定区作为国际电动车示范区,将有一定数量的燃料电池汽车投入运行,目前已由航天能源子公司(舜华新能源)经营“安亭加氢站”,还将在2012年与国际汽车城集团联合建成“马陆加氢站”,并计划建设第三座加氢站,这样就能形成一个合理的加氢的网络。
航天能源以“气态能源总体方案提供”为目标,紧密围绕市场的需求,实现了从军工技术研发到民用能源装备技术应用的华丽转型,在能源及低碳经济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并在企业发展和新能源投入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平衡,这是科学发展观论述的再一次成功实践。
围绕气体能源领域,航天能源还将触手延展到了燃料电池领域。燃料电池使用的氢,正是火箭的推动剂。这也是航天能源的拿手项目。高顶云称,“汽车厂商的生产环节,我们没有涉及,我们负责的是怎么给燃料电池汽车提供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