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产值806亿元,比上年增长46%;万元产值能耗仅为0.868吨标煤,比上年降低24%,远低于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这是上海化工区去年的经济数据。截至目前,上海化工区引资达170亿美元。杭州湾畔,一个世界级绿色石化基地正在崛起。
集群发展
历经15年发展,从昔日芦苇丛生的滩涂,到引资170亿美元的黄金宝地,上海化工区已成为全国集聚跨国化工企业最多、开放度最大的开发区之一。英国BP、德国巴斯夫、拜耳、美国亨斯迈、英国璐彩特等一大批著名跨国公司纷至沓来。
“十一五”期间,化工区形成了化工原料、中间体、产品和废弃物互供共享的产业链。工业产值占本市同行业的比重上升到约四分之一,成为上海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去年初,上海化工区增添“两翼”,把金山、奉贤的化工分区纳入到一体化管理中,实施三区联动。
据悉,本市外环线以内的化工项目将实施搬迁,化工区将成为全市化学工业未来发展的主阵地。通过全市化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总投资超过10亿美元的一批化工类项目向化工区集聚。高桥石化和华谊集团正在制定生产企业向化工区转移的计划。到2020年,化工区将与毗邻的上海石化连成一片,形成60平方公里的杭州湾北岸化工产业带,达到每年3500万吨炼油和35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成为亚洲最大的乙烯生产基地、世界最大的聚碳酸酯和异氰酸酯生产基地。
资源宝地
化工区是“资源宝地”,并非因为它资源丰富,而是它精打细算,通过上中下游产品链的合理规划布局,几乎所有化工生产过程中应用的原料、能源,产生的副产品、废料、甚至废气,都要被多次利用,吃干榨尽。
在化工区170亿美元的总投资中,约80%投资项目具有上下游关系,产品之间的关联度超过80%。
固体废弃物“无一漏网”,建设焚烧炉处理化工废料;空放的蒸气也被“围追堵截”,各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蒸气被回收用来发电;新建了一大片人工湿地,大部分工业废水将从废水处理厂流向湿地,在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的联合作用下再次净化,流回园区,循环利用。
一方面加强公共工程建设,让各种废弃资源充分回收利用;另一方面,严把环保关。哪怕是受到金融危机冲击,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时,化工区仍咬定一条:不能“拉到篮里都是菜”,招商和布局都将紧密围绕石油化工的上下游链,采用世界先进技术组织生产。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