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声音
章苒
接连出现的血铅中毒事件引起社会极大关注,人们对铅蓄电池行业“低、小、散”的局面以及大企业也发生血铅事件深表忧虑,更对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来,铅污染事件有增多之势。去年底,一家山东铅蓄电池生产企业导致血铅集体超标;浙江德清海久电池近来造成332人血铅超标;各地随后进行的大排查中,不论大企业还是小作坊,符合开工条件的竟凤毛麟角,浙江省登记在册的273家企业,就因此关停了八成,还不包括无证无照的小作坊。
重金属污染在一些地方多年来久治不愈,问题的根本不在于企业规模,也不在于行业门槛的高低,关键在于相关企业的经营是否受到严格监管,反映的是有关部门想不想管、舍不舍得管、监管能力强不强的深层次问题。
遗憾的是,在一些地方政府的眼中,只要能贡献就业、税收,能为政绩“加分”,这样的企业就是“香饽饽”,政府就对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对它的环境污染暗开绿灯。相关官员获得了短期政绩,企业获得了短时的利润,但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环境却在无意中被严重透支,甚至发生惨痛的污染事故。可见,如果政府的脸总是“黑”不下来,不能在应当严厉的时候严厉,该出手时出手,环境的脸就难得“绿”起来。
在依法监管问题上,政府部门责无旁贷。紫金矿业、海久电池等血铅事件警示我们,企业规模大小不应该成为相关部门监管不严的借口,而一旦发生污染事故,危害十分可怕,必须时时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加强企业运作监管,严格企业污染物排放检测,敢于以铁的手腕严肃查处以身试法企业,才能不辜负群众信任,守护好优美环境和群众身心健康。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