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先锋:到世博会看水的女孩
《环球》杂志记者/乐艳娜
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的大二学生杨筱恬从未想过自己会以这种方式来到上海,进入世博园。
她与好几千万的世博游客一样,在世博园仅仅停留了一天的时间,但她又与他们不一样,因为她的身份并不仅仅是一位普遍的游客。这是一个凭借自己努力,赢得世博之旅的“90后”,伴随她一起游世博的,还有许多像她一样来自四面八方的孩子。
在大赛中脱颖而出
杨筱恬和许多同龄的孩子一样关心时尚,她细致的卷发就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但事实证明,这个漂亮的还不到20岁的学生关心的时尚绝不仅仅是服装和外貌,还有时下最流行的话题——环保。她所在团队设计的“分流式初期雨水弃流系统”在可口可乐“留住一桶水”绿色基金活动的数百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不仅将她带到了世博会,更为她赢得了上海世博局所颁发的“世博节水先锋称号”。
今年2月,在网上看到关于“留住一桶水”活动宣传的杨筱恬,尽管知道获奖者可以免费参观上海参观世博,却并没有把它作为自己参与活动的主要目的。她对《环球》杂志记者坦陈,自己对雨水有着特殊的感情,“看着雨水哗啦啦地流走,感觉好心疼。想把它们收集起来循环利用,哪怕只是一点点也好。”
在学校水利学院的一位副教授的帮助下,杨筱恬联合其他两位同学迅速组建了实践小组,查资料、做实验,到3月底,确定了正式的选题“雨水运用”。4月,关于利用雨水的宣传海报出现在大连理工大学的校园,广播里也开始播放相关的内容,许多同学开始在下雨天用水盆到阳台上接水。
杨筱恬说,她的第一步行动,就是让大家知道雨手利用是举手之劳,而且迫在眉睫。
但光接水却不用水,对于节水始终都是隔靴搔痒。在经过多次实验后,杨筱恬小组推出了“分流式初期雨水弃流系统”,经过这个系统,前期雨水弃流后,中期雨水经过物化装置净化,就可以直接成为生活用水。
申报并被“留住一桶水”活动选中的项目,可以获得研究经费30000元,但杨筱恬在申报表上所填写的,是一个有零有整的数字:2800元。“我们的设计许多都是自己加工的,成本为零,能节省就可以节省,”杨筱恬不无自豪地说。
“水”的博览会
8月,在上海最热的时节,杨筱恬与其他获奖的项目成员来到了世博园,他们的第一站,便是可口可乐馆。目睹了神奇的可以从水瞬间变成冰的“可口可乐冰露”、领取了“世博节水先锋”称号后的她,开始了盼望已久的世博之旅。等到一天结束,再与《环球》杂志记者对话时,她的话题却还是在“水”上。
她在世博园里,看到最佳实践区里鹿特丹市的水广场,这些下沉式广场平时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暴雨来临,就成为一个防涝系统,雨水流入这些广场,再从中分流到沟渠,街道根本没有积水;
在布拉格案例馆里,最新的防洪系统“防洪栏”也引起了她的兴趣,这是一种在垂直钢柱中间安装的可以移动的铝合金轻质闸门,像商店的移门一样,遇水关闭,再由缆绳将各闸门系牢,构造简单,平时储存在仓库,使用时10个人在两个小时内就可以安装长100米、高3米的堤墙,布拉格全城的防洪安装只要36个小时;
在土耳其第三大城市伊兹密尔的案例馆里,透明玻璃地面上展示了城市40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环绕着复杂的管网,污水通过管线流向泵站,再排放到污水处理站,最终成为净水,流向爱琴海;
在德国国家馆里,柏林母亲河Spree河保护计划使城市污水通过专设管道被储存在大罐子里,然后被送往海港边的专设区域进行循环处理,在处理系统上还搭建了人工岛,建造了花园和咖啡吧……
除了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案例,杨筱恬还第一次品尝了直饮水,第一次在排队的时候享受高科技带来的凉雾,第一次欣赏到有“云中雨滴”之称的气象馆被水雾包裹起来的样子……“我从未想到过这么多利用水、制服水的方法。我的设计相比有点微不足道了。但就像水一样,滴水石穿,只要努力,总可以成功吧。”
世博会,把世界带回家
周汉民(2010年上海世博会执行委员会副主任)
2010年上海世博会行将闭幕。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上海世博会也有曲终人散的时刻。然而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人类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时刻,这届世博会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科技创新、文化多元、合作共赢、面向未来”的理念,必将给人类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
世界博览会从1851年诞生之日起便承载着人类新科技、新发明、新创造、新思想、新理念展示平台的使命,成为世界范围内多元文化跨国界交流的伟大盛会。159年来,世博会以创新为基石,以科技展示和文化展现作为其实现教育功能的两大手段。她不仅用科技的光芒指引人类前行,更用文化的力量震撼人类的心灵。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确立了世博会主题的传统后,世博会逐步实现了由“产品展”到“主题展”的转变与升级,文化展现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日益凸现。
对世博会主办国而言,举办世博会为其赢得了展现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其文化底蕴的重要机会;也为主办国文化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创造了条件。正因如此,中国牢牢抓住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契机,将其作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世界文明理念的难得机遇。
因此,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就是要在21世纪初叶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中华文化。诚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作为上海世博会标志性建筑之一,以“东方之冠”命名的中国国家馆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全面、立体地展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和深厚文化积淀,展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成果,从而体现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等智慧。在过去五个半月的运行中,中国国家馆已成为中华文化在上海世博会上的集中展现,成为中国这个千年文明古国在2010年世博会上的“国家名片”。
除了中国国家馆外,世博会期间的文化活动也将成为展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的又一重要形式。在世博会举办期间组织各种文艺表演的做法始于1967年的蒙特利尔世博会“世界联欢节”。加拿大组织者推出了歌剧、芭蕾、戏剧、音乐剧等表演,在新建的世博会剧场里安排了2万场演出,接纳观众1650万人。随后举办的世博会纷纷效仿蒙特利尔世博会的做法。据统计,1988年温哥华世博会、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和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文艺演出数量分别达到25000场、30000场、18000场和15000场。
迄今为止,已有近两万场次的文化演艺娱乐活动在上海世博园区争芳斗艳,成为了人们参观世博美好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在宝钢大舞台举办的省区市活动周为例,省区市联合馆中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各为期5天的活动周,成为了我国56个民族的特色文化、300多个地方传统剧种、500多种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竞相登台、生动展现的场所,生动而隽永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并且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展现中华文化的浑厚魅力。
上海世博会的组织者还特别鼓励具有中国元素的原创作品在世博会上进行首演,许多传统的展现形式在世博会上创新融合,使上海世博会成为中华文化继往开来的一个新起点。
上海世博会在展现和弘扬中华文化时更加注重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其中,网上世博会项目便是其重要方面。作为上海世博会的一个创举,网上世博会是实体世博会的导引、补充和延伸,承载着推介、导览、教育和展示的四大功能。网上世博会突破了实体世博会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使更多的人群可以通过互联网体验上海世博会的精彩,也使中华文化得以在更广的范围进行展现。
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上海世博会的举办,还为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提供了平台。“多元文化的融合”是上海世博会的一个副主题。同时,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更成为多元文化融合的重要实践。各参展国家的展馆及其展示,都是各国历史和文化的缩影。世博会举办期间,世博园区成为各国文化百花竞放的舞台。
在上海世博会的2万场文化演艺娱乐活动中,有许多是参展国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活动。通过音乐、戏曲、舞蹈等人类共同的语言,世界人民的距离将得以拉近,和平与合作的理念将得以传播。上海世博会的许多参展国对在世博会的文艺演出高度重视,尽力将本国最富特色的艺术形式带到上海世博会上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分享。
以非洲的“袖珍岛国”佛得角为例,为了安排西莎莉亚·艾芙拉这位享有“世界音乐之后”美誉的“赤脚歌后”到世博会上演出,佛得角总统德罗·皮雷斯专门调整了自己的行程安排。而在西班牙国家馆日活动中,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不仅带来著名吉他手何塞·马利亚·戈拉多的古典吉他演奏会,带来了韵律十足的弗拉门戈舞,还带来了西班牙国家足球队刚刚捧回的“大力神杯”,以此与中国人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由此可见,举办世博会,是把世界带回家,其实也就是让国民与世界各种先进文化零距离的接触。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实践证明,中华文化的弘扬,不能也不可能是孤立进行的,不可能脱离世界各种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相反,只有在与世界各种文明相互交流、碰撞甚至摩擦中,中华文化的精髓才能得以延绵,中华文化的内涵才能得以丰富,中华文化的实体才能得以发展。
上海世博会拿什么载入史册?
《环球》杂志记者/吴宇
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即将闭幕之际,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作了如下总结性评论:
“中国广开国内各省区市大门,笑迎国际社会各方来客,在世界各国与各国人民之间搭建桥梁,这必将成为此次世博会留给全人类最重要的财富之一;
中国正以非凡的能力与承诺在这一史无前例的多边合作项目中扮演着领导角色,上海世博会的巨大成功对未来各届世博会至关重要,为世博会事业树立了新标杆;
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非常具有时代性,它代表着所有国家在应对诸如工业化、气候变化、人口增长与安全等问题的影响时,各自所面临的相同挑战的不同方面。”
中国之力和世界智慧
作为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发展中国家第一次举办的综合性世博会,中国政府以“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的勇气和信心举办上海世博会,凝聚起全世界的信心和期盼。这是与往届世博会的一大区别,也是上海世博会成功之所在。
虽然上海世博会并不片面追求规模的纪录,但在“中国因素”的强大吸引力面前,这届世博会已在诸多方面创造了新的历史,比如世博史上数量最多且最具多样性的参展团队、参观者数量最多、在旧城区基础上形成的面积最大的世博园等。上海世博会的巨大成功,不仅激励着今后五年的韩国丽水、意大利米兰两届世博会,而且鼓励了泰国曼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休斯敦市等地方申办世博会,世博会发展命运因此改变。
洛塞泰斯认为,通过上海世博会,中国正经历着一种变化的历程,这种变化符合中国自身特色并让我们大家都得到启迪。事实上,中国正在诠释并实践着教育、创新与合作等核心价值,这些价值正是世博会得以传承的基础所在。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当今世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正越来越明显和深刻地影响着地球未来、左右着人类命运。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倡导人与城市、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人类才能渡过城市化难关,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上海世博会的一条重要启示。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可谓反映了全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其意义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上海世博会鲜明举起的“低碳城市”旗帜,出现在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世界人口总数一半的十字路口,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同时将古老中国与当代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是“和谐城市”的理念反映出东方智慧的生命力,特别是中国国家馆“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的展示主题,高度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四大理念,给世界很深的启发。
三是倡导“创新城市”之路,在城市人口比例越来越高、城市化浪潮快速蔓延的全球化时代,上海世博会以创新姿态主动探索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并确定了自身的历史定位。
多元文化推动世界向前
一个人,一生可能无法走遍世界。但世博会让人们有机会看到众多国家和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文明和文化。与普通的展览不同,这里交流的是异彩纷呈的多元文化,而多元文化可直达人的内心,激发出出乎意料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在碰撞、包容中产生更广泛的理解、尊重和爱。这就是世博会魅力之所在。
上海世博会,是东西方文明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聚会。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全球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优秀文明成果争相“入沪”,古老的中华文明也向世界敞开心扉。这里不仅是人的相聚,地区的相聚,更是思想的相聚。多元文化在和谐交流中共同推动着世界文明向前发展,同时极好诠释了“和平共处、和而不同”的中华智慧,树立起中国新形象。
世博会上多元的展示和活动,不仅创造精彩、促进和谐、激发创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全世界的交往,而且将进一步推动全球在经贸、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全面合作。因为多元文化的融合有益于营造深入了解、持久和谐的环境。
“世界需要世博会”。通过上海世博会,世人可能会对这句话会有新的理解。
后世博时代
在最近举行的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上,有专家指出,上海世博会实际上已创造了一个与文化、国际化和创新相关的强大品牌,做好“后世博”的文章,是一个为上海、中国乃至世界留下恒久遗产的机会。
从小范围看,上海将世博园区变为市民绿色休闲娱乐场所的决定,无疑将改善这里的人文气候,这一栽桐引凤之举,又将吸引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提升城市的长远竞争力。
从更大范围看,对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探索,有形的展馆只是起步,不应到此结束。推而广之,一届世博会也不应只有六个月的生命力,对城市发展理念的思考和讨论应当延续和深化,这样才能激发出国家发展所需的持久推动力。
上海世博会举办之时正逢城市人口升至地球总人口一半比例的十字路口,也是历史上首个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这届世博会最终开了什么花、结了什么果、结的果有多大,需要持续追问下去。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