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部新闻发言人、宣传教育司巡视员刘友宾今天(27日)在京表示,2017年,中国环境保护事业最大的收获是信心。他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至少与蓝天白云同样重要。
在今天下午召开的2017年国内国际十大环境新闻发布会上,刘友宾表示,2016年底,当“跨年霾”猖獗之时,很多人对完成《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下称“大气十条”)有疑问,担心完不成“大气十条”的目标任务,对“大气十条”确定的政策措施表示怀疑。但事实证明,2017年底,“大气十条”5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中国的环境保护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理解和认同。
环境保护部新闻发言人、宣传教育司巡视员刘友宾。摄影/章轲
环境保护部1月18日发布的2017年1-12月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显示,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为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5%;PM10浓度为7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1%。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PM2.5浓度为6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PM10浓度为11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2%。
以北京为例,2017年,北京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58微克/立方米,比上年同期下降20.5%,较2013年的90微克/立方米下降32微克/立方米,降幅达到35.5%,完成国家“大气十条”下达的60微克/立方米左右的目标。
在大气污染一直十分严重的河北省,2017年空气质量为5年来最好,PM2.5平均浓度下降39.8%。2017年,河北省平均达标天数202天,占全年总天数的55.3%,较2013年增加73天。入冬以来,河北省空气质量改善幅度一直领跑全国。
“现在看来,‘大气十条’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是完全正确的。”刘友宾说。
他说,信心来自于十九大对“美丽中国”的新部署、新要求。十九大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改革举措密集出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四梁八柱”性质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初步建立。
“信心也来自于中办、国办通报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中央环保督察实现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刘友宾说,这向社会传递了一个信息,环保必须动真碰硬,对环境违法行为保持最严格的执法督察高压态势。
刘友宾说,信心还来自于日益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2017年,我国多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相继出台,环境立法进展明显。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税法、核安全法等多部法律完成制修订,土壤污染防治法已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审议程序。
“信心还来自于正在形成的齐抓共管的大环保格局。”刘友宾说,目前,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在工作格局上,从环保部门的“小环保”到党委、政府主导的“大环保”转变,“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得到贯彻落实。
刘友宾说,信心也来自于国际社会。前些年,对于中国的环境问题和一些环保举措,国际社会指责、批评声音不断,但目前,“一些西方媒体也开始说公道话了。塞罕坝林场的经验获得了联合国环境署的推广。这说明,中国改善环境的努力,更多地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今天在京发布的2017年国内、国际十大环境新闻是: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改革举措密集出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中办、国办通报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中央环保督察实现31个省(区、市)全覆盖;“大气十条”5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多部法律法规相继出台,环境立法进展明显;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国务院批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首次形成全国地表水“一盘棋”管理;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地球卫士奖”,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世界肯定;国家地表水采测分离工作全面启动,确保数据“真准全”。
2017年度国际十大环境新闻是: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提出打造“零污染地球”;“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倡议建立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批评;《关于汞的水俣公约》正式生效,旨在保护人类健康与环境免受汞的危害;《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结30周年,淘汰99%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和使用;欧洲发达国家竞相宣布“燃油车禁售”时间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提出努力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刚果(金)、也门等地因食品和饮用水污染引发霍乱疫情;欧洲深陷“毒鸡蛋”危机,化学品污染引关注;联合国波恩气候大会取得积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