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布的第三批中央环保督察情况反馈指出,一些地方环保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多见。有的地方出台“土政策”干预环境执法,有的地方由财政资金为企业治污“买单”,甚至有地方政府为污染企业“背书”,为企业出具排放达标的虚假证明。
眼下,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迫切而且不断提高。从中央到地方正在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环保工作容不得半点乱作为。
与对生态环境问题袖手旁观的不作为问题相比,地方政府部门乱作为危害更大。环保乱作为,会掩盖本身存在的环境问题,甚至会纵容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一个长年超标排放的企业,因为有了政府乱作为的“加持”,摇身一变成为达标排放企业。企业怎么可能再有动力增加环保投入、切实减少污染物排放呢?仗着限制环境保护部门对企业开展环境执法检查的“土政策”护体,企业排污会不会变得肆无忌惮?
环保乱作为带来的不只是个别企业超标排污这么简单,更恶劣的是这种做法恶化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好企业加大资金投入,治理污染排放,成本随之上升。但要与乱作为保护下的污染企业同台竞争,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下,好企业发展空间受挤压。而最终受到伤害的是父老乡亲和孙子后代。
如何管住地方政府部门环保乱作为的“手”?
此次中央环保督察给出了一个响亮的回答——一定要强化环保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依法依规严肃责任追究。只有不断增强中央环保督察的力度,让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都能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环保责任,看到环保履职尽责不到位的后果,才能有效督促地方政府部门在环保工作中大胆作为,但不胡作非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