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1月21日文章,原题:中国的核梦想:原子如何引领自给自足的近乎零排放60年前中国启动首个核计划时,是为了应对美国在台湾海峡的威胁。今天,核能处于另一项战略——能源自给和大幅抑制碳排放——的前沿和中心。
核能有望成为中国能源近乎零排放的主力,进而有助于内地实现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的目标。随着有关雾霾笼罩大城市的报纸头条和电视新闻施加改革压力,治理空气污染居于北京议程前列。每当贵宾来访或污染指数飙升到警戒级别时,中国就关闭容易产生污染的工厂和禁止部分机动车上路。但这些措施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长远之计在于改变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
习近平主席在去年11月北京APEC峰会上首次宣布对碳排放设立绝对上限。除到2030年碳排放封顶之外,他还宣布到2030年使非化石燃料占内地能源消费的比重从去年的10%提高至20%的目标。从本十年到2030年,各种清洁能源将占新能源多少比重不得而知,因为北京只确立到2020年的官方目标,但一些研究者透露带头的将是核能。
据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预测,核能将处于领头的位置,到2030年将新增115千兆瓦有效产能,而风能、水电和太阳能分别是56千兆瓦、58千兆瓦和35千兆瓦。据中国核学会预计,今年将开始兴建至少5座核反应堆,这样北京才有望实现到2020年核电产能扩张2倍的目标。
但普通能源消费者或许不希望核能成为清洁能源增长主力。日本发生核灾难之后,民众对核事故的恐惧加深了。“这让人有些担心。”在广东从事音频行业的工程师余云坤说,“我不介意有更多的核电站,但最好建在远离城市的地方。”
世界银行能源专家宋彦勤表示,与核能类似,水电的扩张也越来越多遭遇阻力。由于环境保护和居民安置成本上升,大型工程的审批放慢了。宋认为,长远而言,太阳能可能拥有最好的增长潜力,因为该资源在全国分布广泛,新的商业模式和政策的不停支持,将提高其经济可行性。
国际能源署和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2011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即便不算加在传统能源生产上的碳排放税,风力发电的成本和价格也将在2020年前媲美火电。能源研究所预测,到2050年风能和太阳能将提供内地多达一半的电力。这样,一个更均衡和多样的能源构成,将使该领域的中国梦成为现实。
(原标题:港媒:减排中国梦需靠多能源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