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税面临哪些难题
——如何“择机”,如何解决征收难,如何保证环保部门的经费需要
瑞典1991年开征硫税后,每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估计降低1.9万吨;挪威的二氧化碳税使一些工厂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了21%——国外环保税种的显著作用,让许多人对我国环保税的开征寄予厚望。我们的环保税能有此“法力”吗?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认为,理论上环保税的对象应包括四个方面:第一部分是污染排放,建立在污染排放量的基础之上,可以从排污收费转化,相当于费改税;第二部分是污染产品,对一些有潜在污染的产品,或者一次性消费的资源产品,进行征税;第三部分是生态保护税,如一些地方的矿产资源开发涉及生态破坏的问题,应开征生态补偿税;第四部分是碳排放。然而,开征初期的环保税可能难以同时实现上述要求。依照当年课题小组报送的环保税实施方案,以排污收费整体转为环保税的做法最为简单利于实施。
“税收的作用无外乎两点,收入和调控。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行排污收费制度,到去年,征收规模每年依然不足200亿,仅相当于当年财政收入的1/4000。由于现有排污费规模过小,收入功能基本可以忽略,而另一方面,环境税开征之初不可能达到高税率,这就很难威慑污染企业,想指望其发挥调控拉动功能的确不现实。”马中表示。
在马中眼中,环保税出台对环保的作用在于长远。他认为,环保税的出台不仅使环境保护的地位有所加强,而且作为一个起点,搭建平台的作用更为重要。“逐步提高税率是肯定的。”马中表示,只要这个税种长期存在并调节到位,就一定能对污染产业、行业形成压力和刺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指望单一税种改变环保整体面貌确实不太可能,”许文表示,要更好地发挥环保税在遏制污染上的作用,既需要环保税制度的合理设计,也需要多种环境政策手段协同作战。同时,严格的排放标准、环保部门强有力的监管,都成为保障环保税起效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