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家“十一五”规划进入收官阶段,同时也是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总结“十一五”、筹划“十二五”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期间,水专项总体实施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阶段性进展?水专项“十二五”实施的总体思路是什么?带着这些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水专项第一行政责任人、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
当前,国家“十一五”规划进入收官阶段,同时也是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总结“十一五”、筹划“十二五”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期间,水专项总体实施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阶段性进展?水专项“十二五”实施的总体思路是什么?带着这些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水专项第一行政责任人、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
问:水专项作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16个科技重大专项之一,其“十一五”期间的总体实施情况如何?
答:水专项是一项重大的科技工程和民生工程,旨在集中攻克一批节能减排迫切需要解决的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构建我国流域水体节能减排与治理技术体系和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为重点流域污染物减排、水质改善、饮用水安全保障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2007年1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案》。按照国务院批复的水专项实施方案,水专项设置湖泊、河流、城市、饮用水、监控预警、战略政策6个主题,选择“三河三湖”、松花江和三峡水库等重点流域开展技术研究和示范。
“十一五”水专项的目标是突破水体“控源减排”关键技术,建立水环境监控指标体系与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为“十一五”控污减排10%约束性指标和饮用水安全保障提供技术支撑。围绕上述目标,水专项“十一五”共设置了33个项目,238个课题,总经费预算112.6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预算45.43亿元。截至目前,共启动32个项目,230个课题,占“十一五”计划启动课题数的96.6%,核定中央财政经费共约32.1亿元。
问:水专项“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
答:自2009年2月水专项实施启动以来,在领导小组的精心组织和领导下,水专项紧密围绕 “十一五”目标,集中全国优势科研力量开展工作。广大科技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科学精神,克服经费到位晚、组织实施机制不顺等困难,加紧技术攻关,完成了阶段性研究任务。目前专项组织实施进展顺利,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我国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首先,以控源减排为核心,攻克了一批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关键技术,初步形成了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体系。其中,重点研究突破了石化、造纸、制药和粮食深加工等重污染和高耗水行业清洁生产与污染控制多项关键技术,初步形成了从清洁生产到末端处理的全过程控制技术体系,有力地支撑了“十一五”行业污染减排目标的实现,促进了行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
例如,针对玉米深加工行业废水量大、处理难的问题,研发了电渗析脱盐生产工艺、产酸率和转化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发酵菌种以及发酵工程技术、赖氨酸直接结晶法工艺路线及设备。这一成果在全国的玉米深加工行业推广后,按照全国年产淀粉糖1000万吨、年产赖氨酸40万吨计算,可减排高浓度废水2100万吨,化学需氧量23.3万吨。
同时,研发形成了我国大中型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控制理念与成套关键技术。例如,针对太湖等大中型湖泊水污染严重、生态退化与蓝藻水华频发的问题,研究提出了以水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流域产业结构调整——流域污染源系统治理——低污染水生态净化为一体的湖泊富营养化控制理念。研发集成了集污染源物化深度处理——低污染水生态处理——水生态净化三位一体的入湖河流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成套技术,在太湖的入湖河流与洱海罗时江中得到应用。
在太湖苕溪和洱海流域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示范,示范区农田氮、磷化肥流失量削减30%左右,为引领我国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了典型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