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臭气熏天的垃圾填埋场,在“植入”一个“新生事物”后,变身为鸟语花香的全新垃圾场。专家称,这种新的垃圾处理技术非常适合中小城镇。目前,河南省已有8地9处尝鲜。记者深入采访,发现政策瓶颈成为其难以全面推广的“命门”(5月25日《大河报》)。
当前,全球能源资源紧缺已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我国也正在经历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在追求低碳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节能环保产业无疑具有巨大的优势和发展前景。在环保产业发展中,民营资本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由于资本短板,国家更多地把治理排污的重心倾向大城市。河南省民营资本涉足中小城市,采用新技术进行垃圾处理,恰恰是一种优势互补,这是可喜的发展趋势。民间资本参与环保产业,能够弥补政府单独参与的诸多缺陷,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意识到这一优点,并积极尝试为民间资本参与环保产业提供平台和机会。
然而,通过报道,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民营资本却并非发展良好。这一带有公益性质的产业,“电发了不少,碳也减排了很多,经济效益却并不理想”。如果没有合理的投资回报,治污企业就会失去自我运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基础,更难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没有政策支持,费税标准过高,会加大生产企业的负担,降低企业的竞争力。因此,民间投资的环保产业作为一种以营利为目的特殊公益性投资,政府的政策支持必不可少,建立公平公正的政策体系,才能促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发展。
河南 杨玉明 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