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秦都咸阳城首次发现石铠甲制作遗存
编缀石铠甲的铜条及铁工具
石铠甲制作场地的堆积物
今年7月,距离秦始皇陵石铠甲陪葬坑发现21年后,考古工作者首次在陕西秦咸阳城遗址发现秦始皇陵石铠甲加工基地,并出土了大量有关铠甲制作遗物。据了解,本次出土的石铠甲遗存与秦始皇陵出土石铠甲完全一致,因而对研究秦咸阳城以及该都城与秦始皇陵关系意义深远。
日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都咸阳城考古队队员张杨力铮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此次发掘出的大部分是制作石铠甲的原料和半成品。据了解,秦始皇陵出土的铠甲每件约有500多个石甲片,按照当时的生产技艺和流程,制作一件铠甲至少需要一年时间。
石铠甲在秦始皇陵制作?
生产基地约5000平方米
位于秦咸阳城遗址
1998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发现石铠甲陪葬坑,出土发掘了约一百二十余件石铠甲和石兜鍪,此外,坑内还有大量的马缰索、青铜车马器构件等其他军用装备文物,秦始皇陵军备库首次呈现在世人面前。2001年,在距陵园北部4.5公里处的新丰镇长条村,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眼秦代废弃水井,也首次明确了石铠甲的生产地。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都咸阳城考古队队员张杨力铮告诉北青报记者,因为新丰镇的发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认为石铠甲等军备是在秦始皇陵生产的。今年7月,在距离秦始皇陵园约40公里的秦咸阳城遗址核心区,类似遗存再次出现,而且是规模更大的石铠甲生产基地。
新发现的石铠甲制作地点位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窑店镇,以往考古已经确认此地区分布有大型高等级建筑三十余处,其中包括有历代秦王和秦始皇处理政务的咸阳宫及官署手工业生产和物资存储的府库。但建筑区以北的遗存分布情况一直并不十分清楚。张杨力铮介绍,为了配合一处高台建筑的发掘,考古人员对周边区域再次开展调查。在距建筑北约500米处地表荒草丛中,发现散布了石质甲片。
经过工作人员地面调查,此处生产基地估计有5000平方米,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军备生产基地。而本次仅仅百余平方米的试掘中,发现了灰坑、房址、水沟、磨制石片形成的粉末堆等遗迹,出土了大量有关铠甲制作遗物。其中包括石料、坯料、废品和打琢的碎渣以及编联所用的铜条、铅条,此外还有铁锥、钻、刀、磨石等工具。
铠甲制作耗时多久?
考古人员用电动工具
花了数月才复原
张杨力铮介绍,本次发现的石料均为青色石灰石。其中部分石片已经接近甲片制作完成,表面抛光,长方形钻孔,边棱和边角经过处理。为了贴合人体曲线,石片制成正面微鼓、背面微弧的形状。这些特征与秦始皇陵出土的石铠甲完全一致。根据形状,石片可分别对应甲衣及兜鍪的不同部位。
石铠甲用料讲究,制作更是费时费力。据了解,每套铠甲约有500多个甲片,由于其制作工序复杂,而又受限于当时的生产技艺和工具,制作一套铠甲至少需要一年时间,“1999年考古发掘时,考古工作人员用电动工具进行复原,也花了好几个月时间”,张杨力铮说。
与兵马俑身上泥塑的铠甲不同,石铠甲陪葬坑中的铠甲都是按照当时实用的皮铠甲原样复制的,这对于研究秦代军事很有价值。张杨力铮告诉记者,以前有种说法称秦军军备较差,士兵不戴头盔不穿铠甲,但石铠甲陪葬坑和生产基地遗存的发掘,有力批驳了这种说法,秦军的装备非常精良。
文物出土有何意义?
为研究秦都功能划分
提供了新材料
本次考古虽然仅仅试掘百余平方米,但出土文物从数量和种类上都非常丰富,这些文物帮助考古工作者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手工业生产记忆、工艺流程,对研究秦代手工业具有重要意义。
除器物本身意义外,本次考古挖掘还进一步加深了秦始皇生与死之间的联系。张杨力铮告诉北青报记者,本次遗存发现于秦咸阳城遗址核心区,也就是当年秦始皇生前居住、办公的地方,而这个基地遗存制作的产品,则是供给秦始皇死后埋葬的秦始皇陵,这种联系既扩大了秦始皇陵陪葬用品的来源地,也突破了对该区域遗址属***的认识。
张杨力铮介绍,根据秦代官制,九卿之一的少府负责生产皇室日常各类用品,其中也包括丧葬用品。而这次发现的石铠甲制作遗存很可能就是少府下属的一个“国营机构”。新丰镇遗存发现后,很多人推测少府陪葬用品大部分是在秦始皇陵就近生产,但这次的考古发掘证明,大部分的陪葬用品可能还是在都城内生产的。
在秦咸阳城内发现陪葬用品生产基地,也为研究秦都咸阳城渭河以北的功能提供了新材料。张杨力铮介绍,新发现的石铠甲制作基地距离宫殿建筑遗址仅500米,一般情况下出于生产中噪音和污染考虑,产地离宫殿这么近是不合适的。
因而这次发掘也给考古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那就是秦在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帝国后,其城市规划可能发生了变化,秦始皇可能以阿房宫为中心,重新规划了都城。具体来说,渭河以南的宫殿可能更多承担首都行政职能,比如朝会和皇帝的日常起居都会在这里;而渭河以北宫区,则承担着官署职能,供一些政府部门在此办公。
文/本报记者 张月朦 统筹/蒋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