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家解读京津冀、汾渭平原春节污染:烟花燃放仍是重要因素
导 读
2018年2月16-20日(初一至初五),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地经历了一次大气重污染过程。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积极组织专家,对本次污染过程进行了分析解读。
1 污染总体状况
截止2月20日(大年初五)0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有19个城市PM2.5日均浓度超过150微克/立方米,达到重度污染水平;其中有6个城市PM2.5日均浓度超过250微克/立方米,达到严重污染水平。区域PM2.5日均浓度最高值出现在邢台,2月19日达到366微克/立方米(严重污染);区域PM2.5小时浓度最高值出现在衡水,17日14时达到461微克/立方米。北京市PM2.5日均浓度最高值出现在2月19日,达到141微克/立方米(中度污染);PM2.5小时浓度最高值出现在19日19时,达到181微克/立方米。
2月16-19日(大年初一至初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PM2.5污染情况汾渭平原有10个城市达到重度污染水平,其中临汾、渭南、咸阳达到严重污染水平。区域PM2.5日均浓度最高值出现在临汾,2月18日达到313微克/立方米(严重污染);区域PM2.5小时浓度最高值也出现在临汾,18日11时达到398微克/立方米。
2 气象条件分析
“2+26”城市17-18日风速(m/s)与相对湿度(%)分布2月16日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总体为天气静稳、风速小的不利气象条件,大气污染物容易累积。受弱偏南风影响,污染物容易在燕山和太行山沿线的北京、保定、石家庄等城市聚集,18日区域大部的平均风速在2米/秒以下、相对湿度超过60%,晋城等地湿度更升至80%以上(图2)。
地基雷达观测结果也显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从2月16日-19日(初一至初四)总体持续下降,20日0时边界层高度低于500米的区域占比超过60%,非常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图3)。北京探空资料显示17日20时800-1500米有逆温层,抑制污染物垂直扩散。长时间的小风、高湿叠加逆温等不利气象条件,导致污染不断积累和二次转化,上述区域的空气质量转差。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月16-20日大气边界层高度分析汾渭平原总体为小风,西安、太原等城市平均风速在2m/s以下,并存在一定的近地逆温,大气扩散条件较差。同时,西安市相对湿度多在50%以上,对颗粒物二次转化和吸湿增长有一定促进作用;太原市相对湿度多在20%-60%之间,湿度的影响小一些。
3 污染成因分析
基于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春节期间各项主要污染物(PM2.5、SO2、NO2、CO,以及粗颗粒物)浓度的相对变化,用特征雷达图反映每日的大气污染特征。从图4可以看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北京、衡水、郑州等城市在2月16日(大年初一)都呈现典型的烟花排放污染特征(PM2.5和SO2相对占比高);随后(初二至初四),PM2.5依然高的同时,SO2逐渐下降,CO则有所升高,表明烟花污染影响在初二以后逐渐下降。此次污染过程期间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粗颗粒物和NO2的相对占比均有所下降,表明春节期间施工、货运等活动量下降,减少了扬尘和机动车排放的影响。
北京、衡水、郑州市春节期间主要污染物特征雷达图从北京和郑州的PM2.5组分在线观测数据也可以看出(图5),硝酸盐、硫酸盐和铵盐在污染过程发展期间呈现显著增长,表明在静稳、高湿的不利气象条件下,气态污染物的二次转化对PM2.5贡献上升。夜间硫酸盐、钾离子、镁离子等组分浓度随PM2.5升高呈现跃升,表明烟花燃放排放仍是污染的重要因素。
2月17-20日北京和郑州PM2.5组分变化从汾渭平原的西安、太原市春节期间主要污染物特征雷达图可以看出(图6),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类似,2月16日(大年初一)呈现典型的烟花排放污染特征,而之后随着烟花排放的占比逐渐下降;春节期间施工、货运等活动量下降,也减少了粗颗粒物和NO2的相对占比。
西安、太原市春节期间主要污染物特征雷达图从排放源变化来看,春节期间中小企业大多放假停产,柴油货车运输明显减少;但多数大型企业,特别是钢铁冶金、火电、建材等规模以上企业,由于生产工艺特点需要连续生产。对近三年1、2月部分重点工业行业生产活动分析可以看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钢铁、火电和水泥行业1、2月份平均产量相比上一年度12月份有所下降,但仍保持较大规模的生产水平,平板玻璃产量则呈现环比增加(图7)。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部分重点工业行业生产活动变化(注:火电单位为亿度,钢铁单位为万吨,水泥单位为万吨,平板玻璃单位为万重量箱)总体而言,春节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中小企业生产减少,但大型企业的生产活动没有显著下降。此外,春节期间城市人口大量离开,但居民小区集中供暖锅炉仍在运行,农村居民的供暖需求可能有所增加。综上所述,春节期间遭遇不利气象条件时,工业、民用排放叠加集中燃放烟花的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仍易发生大气重污染过程,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大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和污染管控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