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天津6月16日电(张华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胡春艳)中国湖泊污染水平降低,磷含量下降三分之一,重污染湖泊数量减少2/3。这是近日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子刊《自然·地球科学》上的《水体磷减排控制的有效措施带来湖泊总磷浓度下降》一文得出的结论。这是首个对中国湖泊统一测量磷含量的研究。
该报告由天津大学环境学院童银栋团队与国际合作者共同研究完成。报告显示,中国政府于2000年推出的治理水污染政策协助降低了城市地区与磷污染有关的水体富营养化风险。这一发现可以指导其他发展中国家寻求至关重要的清洁淡水水源的方法。
淡水水体的富营养化是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氮、磷的污水进入水体后,引发蓝藻、绿藻、硅藻等大量繁殖,进而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和饮用用水安全,并会导致水质下降、鱼类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水体富营养化是现阶段我国水环境安全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在水体富营养化控制中,我国的主要控制策略是通过大规模的污水处理厂的兴建,对工业、生活污水中产生的营养元素“减量化”后排入地表水体。而对于近十年中污水处理厂带来的实际水环境减排效果之前尚未有过专门研究。
报告分析了2006年-2014年我国862个主要淡水湖泊中的水化学数据,从而评估我国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在实际水环境治理中的有效性。研究显示,中国湖泊的磷浓度从2006年的每升80微克下降到2014年的每升51微克,磷浓度大致降到了可导致富营养化的浓度阈值,重度污染的湖泊数量减少了2/3。研究揭示,尽管在不同地区出现水质改善的具体原因并不相同,但城市大规模污水处理设施带来的作用在其中“功不可没”。
天津大学教师童银栋认为,今后在我国的水质控制政策需采取更为灵活的营养元素排放控制策略。污水处理厂带来的营养元素“减量”仅是我国水环境治理的第一步,如何通过控制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指标而影响湖泊中的营养元素构成比例,使污水处理厂从营养元素单一的“削减器”变为湖泊中氮、磷浓度的“调节器”,仍可以在其中发挥更加重要和灵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