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后的万江中心涌(记者 郑志波 摄)
编者按
今天是世界环境日,2017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相联相生”。中国的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旨在动员引导社会各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自觉践行绿色生活,共同建设美丽中国。当前,全市全面推进水污染治理攻坚战。东莞日报梳理治水经验、探索治水模式、倡导环保理念,旨在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引导更多的力量共建共享东莞美好家园。
东莞时间网讯 截至5月30日,第一批次截污次支管网规划420公里,现已完成343.49公里,樟木头、桥头、麻涌、石碣、虎门等5个镇已完工;第二批次管网规划逾600公里,18个镇街已完成施工图编制工作;第三批次管网规划1115公里,已完成5.23公里,其余项目正在编制初步设计方案; 全市75条内河涌整治工作正全面铺开。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全市水污染治理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
水污染问题是当前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从对东莞人民负责、对东莞发展历史负责、对东莞投资环境负责的高度出发,市委、市政府将全面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确定为东莞市更高水平发展十大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并将今年新建成500公里截污次支管网确定为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全面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
水污染治理既是遭遇战,又是攻坚战,更是歼灭战,彰显市委、市政府对环境保护、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坚定决心。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截污次支管网和内河涌整治两大主战场,全市各单位、各镇街(园区)众志成城,下定决心,敢啃“硬骨头”,坚定信心打赢这场“歼灭战”“翻身仗”,为我市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绿色发展的征程中抢占先机。
抓住“牛鼻子”
全面推进水污染治理攻坚战
东莞,地处岭南水乡,依水而居,因水而兴。
优越的地理位置,丰沛的水资源,助力东莞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以出口加工制造业为主,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与此同时,也给水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水体黑臭”现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核心在查找污染源头和截污。
今年4月,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意见涉及东莞的问题,大多与水环境有关。与地上污水处理厂建设相比,埋入地下、穿街过巷的截污管网特别是截污次支管网建设,堪称水环境治理的“硬骨头”,既是水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
事实上,东莞早就摸清根源,探索突围路径。早在2016年11月11日,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暨水污染治理工作动员大会召开,全市上下形成共识,明确将截污次支管网建设和内河涌整治,当作全面推进水污染治理攻坚战的两大主战场,可谓真正抓住了水污染治理的“牛鼻子”。
下定决心,背水一战。根据工作部署,到2018年年底前新建截污管网不少于1800公里,争取新建管网达到2500公里;到2020年再新建500公里以上管网,基本实现全市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领导重视,敢于担当。短短半年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吕业升出席和参加的环保会议或活动,就达8次之多,而且逢会就提水污染治理,特别是截污次支管网建设。这项工作在市委书记心中的“分量”,可见一斑。
落实责任,扎实推进。但凡“硬骨头”,多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关键中的关键,躲不开也绕不过。面对截污次支管网建设的“硬指标”“死任务”,全市各单位、各镇街(园区)狠抓“落实责任”这个核心。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套班子领导全部挂镇督办;每月工作排名,接受社会监督,定时组织约谈;有奖有惩,严格问责,全市建立健全严格落实责任的工作机制,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用人机制,形成“实干为荣、实干为责、狠抓落实、勇于担当”的良好工作氛围,各级干部不推卸、不畏难,用心谋事、尽心干事,啃下“硬骨头”。
“牛鼻子”抓得准,成效明显。截至5月30日,第一批次截污次支管网工程有五个镇已基本完工,全市75条内河涌整治正全面铺开,水污染治理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
扫除“拦路虎”
开创“政府+企业”运营模式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截污次支管网建设耗资巨大,约3000公里管网建设需投入预计达250亿元。如此巨大的投入,往往成为许多城市和地方管网建设的“拦路虎”。实地采访中,记者发现这在东莞似乎并不是难题,全市各镇街(园区)无一因“差钱”而退却或影响工作进度的。
根据东莞市委办、市府办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我市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东莞各镇街(园区)主动扫除工程建设“拦路虎”,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总包、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的治水模式,全面推进截污次支管网工程建设投融资试点改革。
作为本地国有企业,市水投集团联合各镇街共同投资、建设、运营截污次支管网工程,把环境治理当作环保产业推进。目前,有多家银行已与市水投集团签订战略协议,全面参与东莞水环境治理投融资业务。
有专业分析人士认为,银行看好的是东莞的“家底”,更是看好东莞的未来。2016年东莞全市GDP达6827亿元,财政收入为1370亿元。通过新一轮污水治理、环境改善,东莞将更加优化环境,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这些项目可谓“优质”项目。这样一来,政府也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更多民生领域的发展和建设,充分发挥公共服务的潜能,让群众市民有更多的获得感,收获更多的幸福感。
近日,记者走在长安镇茅洲河畔界河300米试验路段上,新修建的堤岸令人豁然开朗、心旷神怡。到此休闲散步的人流络绎不绝,见证了这个真正的“民心工程”。“随着截污管网的完善、茅洲河水质改善,这里将会越来越美。”长安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的房价已接近河对岸深圳的价格。十几亿元的环境治理投入,将来可能会收获几十亿元甚者上百亿元的土地升值及城市发展。
“要以更宽阔的视野和更高的境界,加快推进茅洲河流域整治工作,努力提升城市面貌。要高标准做好界河段堤岸建设,谋划好主城区和长安新区的联动发展,将12公里地段打造成为长安发展的新高地。”半年前,吕业升来此调研的话犹在耳畔;半年后,长安新区的美好构图已初见端倪。“治理环境、经营城市”正从理念变成行动,从愿景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