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是全球经济的重要资源,中国是最大的生产国和最大的消费国。虽然中国的铜储量只有世界的4%,但却占世界产量的11%。
在一些地方,铜矿产生的毒性污染屡见不鲜,导致水生物死亡、农田废弃和一个个“癌症村”。而这种有毒污染正在向国外扩散。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三分之二的铜依靠进口,为了确保供应,中国企业在过去十年中投资了超过500亿美元的海外采矿业务。
随之而起的是与当地社区发生冲突。在秘鲁,政府因为有毒污染制裁中铝矿业,该公司不得不关闭其于里约布兰科的铜项目;在缅甸,万宝矿业74亿美元的铜项目自2011年就遭受当地民众的抗议;在赞比亚,因为环境和劳工违规,政府禁止中国有色金属公司运营数值为8.32亿美元的项目。
类似的案例还有棕榈油。近几十年,棕榈油已成为全球主要的植物油,产量从1980年的200万公吨增长到了2013年的5600万多公吨。全球产量的一半来自印度尼西亚,三分之一来自马来西亚,而中国是国际市场上棕榈油的第二大买家,进口量占全球总产量的10%。
航拍印度尼西亚大面积种植的棕榈油。摄影/章轲
调查发现,油棕种植园的快速扩张已经成为森林采伐的主要原因。2015年,12万场火灾席卷印尼婆罗州和苏门答腊岛。大火烧掉了因棕榈油和纸浆变干燥的森林和泥炭地。
世界银行估算,这些火灾使得印尼的GDP下滑了2%。此外,这些火灾还产生了大量温室气体,超过了日本和俄罗斯的年排放量。值得一提的是,仅2015年9月和10月,当地火灾产生的排放量就超过了中国的日排放量。
位于印度尼西亚的一家苗圃。摄影/章轲
12月8日,正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2016年年会专题政策研究报告《中国在全球绿色价值链中的作用》公布了上述两个案例。
该报告由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王毅和斯坦福大学地球能源环境学院、斯坦福大学伍兹环境研究所Cox Consulting教授Jim Leape担任研究项目组联合组长。
研究报告称,2011年,近一半的世界商品和服务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进行,在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中该比率达到四分之三。
“中国位于全球价值链的核心,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商和第二大进口商。”报告说,2014年中国出口额达到2万亿美元,占世界总进口量的10.3%。中国是系列初级产品的最大消费者之一,2010年中国消费了约20%的化石能源,23%的主要农产品,40%的金属。
目前,国际生产、贸易和投资越来越多地在全球价值链中组织开展。研究发现,食品、服装和制造业的原材料是全球价值链的“源头”。这些原材料的获取是地球资源压力的主要来源,并可能造成当地的水、土地、森林和渔业资源枯竭,全球近四分之一的温室气体排放都来自于此。“尽管各国政府努力减小对地球的压力,但非法采伐或者非法生产这些商品的贸易增长迅速,使得各种努力收效甚微。”报告说。
研究显示,前500家大型企业(包括许多中国企业)占世界大宗商品贸易总量的70%,全球绿色价值链对于这些企业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上述研究组认为,作为全球价值链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可以通过制定政策、开展国际贸易和投资、规范引导中国企业行为等方式,对全球绿色价值链的形成及规则制定产生影响。
“而中国采取全球价值链行动最迫切原因在于,其经济的未来取决于原材料的进口。”报告称,由于国内耕地有限、矿产资源开发成本高昂,需要国外的农产品和矿产持续、稳定的供给,所以中国扩大了进口,以保证经济增长。如今,除了战略性粮食作物以外,中国作为原材料的主要进口国,已经完全融入全球贸易系统。深度参与全球经济的弊端就是愈发依赖中国以外的价值链。
上述报告认为,基于中国引领的双边和多变发展援助,日益重要的全球价值链应受到关注,尤其是贸易伙伴国家的大宗商品价值链。发展援助对于生产国更好的管理水、森林及渔业等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应构建更为有效的可追溯和标识系统,确保中国的进口是合法、可持续的。
研究组建议中国启动全球绿色价值链进程。对于国有企业,可由国务院出台相关规定,要求国有企业优先做出承诺,确保它们采购的商品具有可持续性;中国政府开展全球绿色价值链试点项目,总结形成大豆、棕榈油和林产品绿色价值链的最佳实践;发改委联合财政部、商务部、环保部等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的框架下共同创建“全球绿色价值链南南合作平台”,以支持大宗商品的绿色、低碳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