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向污染“亮剑”刷新绿色“颜值”
芹洋半岛滨水湿地公园。何森垚 摄
环境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文明程度、管理水平最直观的反映。梅州是广东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担负着全市及潮汕平原1500多万人的饮用水安全重任,保持良好的环境尤为重要。
近日,梅州召开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会议,总结近年来创模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情况,部署今后工作。市委书记谭君铁强调,要从“营造宜居宜业大环境,锻造梅州未来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高度,深刻认识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抓住重点保实效、严肃问责促担当、强化保障凝合力,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助推梅州振兴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唐林珍
初见成效
创模26项考核指标22项达标或基本达标
静静流淌的梅江河穿梅州城区而过,两岸林立的高楼、绿树红花倒映河面,俨然一幅秀美的画卷。
“距离上一次回来梅州已将近5年,这5年时间家乡的环境有了大变化,天更蓝水更绿。”定居香港的梅州人李志彬近期回家乡考察投资环境,不禁如此感慨。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梅州多年来持之以恒的环境建设。
梅州是广东省重要生态发展区,蓝天碧水、处处青山是梅州发展的优势所在和潜力所在。一直以来,梅州都十分重视环境建设。特别是近年来,梅州市委、市政府推进一系列活动,深入整治城乡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城乡面貌有了明显变化,先后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被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首批试点,获评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梅州启动创模工作,随着该项工作的深入推进,梅州的环境建设取得良好的成效。目前,梅州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主要河流水质基本保持III类以上,与潮州市交界的韩江赤凤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86.8%,有效保障了水环境安全。
经自评,目前,梅州创模26项考核指标中有22项达标或基本达标。
同时,梅州的环境质量也得到了持续改善。近年来,梅州建立了重点环境问题市政府挂牌督办制度,深入实施城乡环境整治行动,成功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城区空气质量、主要河流水质、饮用水源地水质持续保持良好。并建成了一批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填埋场等环保基础设施,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75.4%。
生态环境的建设对梅州整体环境建设至关重要。近年来,梅州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深入开展绿满梅州大行动,全面完成“一消灭三改造”任务。去年以来,梅州共完成碳汇造林59.25万亩,建成120公里高速公路沿线的生态景观林带,规划新建森林公园34个、湿地公园5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全部达标,完成乡村绿化美化工程449个。目前,梅州森林覆盖率达74.78%、居全省第二位。
农村环境改善是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农业大市,近年来,梅州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使得广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改善,并打造了一批具有客家特色、乡情浓郁的美丽乡村,带动了乡村游、农家乐等发展,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稳定。目前,梅州有40个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居全省首位;17个幸福村居示范片(线)加快建设。山区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电网改造、新农村公路路面硬化等都取得明显成效,有效提升了梅州环境建设的整体水平。
问题攻坚
城乡“脏乱差”现象仍较为严重
一座大桥横跨河面,桥头堆积着近两米高的垃圾,垃圾堆积所产生的渗漏液满地横流,周边空气中弥漫着恶臭,过往的行人不得不紧捂口鼻。
这是五华县华城镇的一幕。事实上,这样的场景在梅州的不少乡镇农村都可见。
近年来,梅州通过开展创模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梅州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距离创模标准和群众期盼还存在不少差距。
总的来说,梅州目前的环境质量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具体表现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大,除中心镇外,绝大部分镇村未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跨界治水虽有行动,但治理效果不明显;部分国控、省控和市控断面水质存在部分时段超标现象,汀江河青溪库区、松源河、漳溪河、石窟河等河流及长潭水库、多宝水库水质受上游跨界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城区黄塘河和周溪河黑臭水体治理进度偏慢;农村养殖和垃圾污染饮用水等问题还未根本解决。
“当前,梅州创模达标压力比较大,尚有4个指标不达标、6项接近达标,进度不够理想。”梅州市环境保护局负责人表示,未达标的4项离达标的差距比较大,特别是“市辖区内水质达到相应水体环境功能要求,全市域跨界断面出境水质达到要求”“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两个指标达标难度大,目前,清凉山饮用水资源保护区内小水电站清理工作,因关闭经费未落实导致无法推进。
城乡“脏乱差”现象较为严重。穿行梅州城区可发现,城区主干道的环境卫生还算干净整洁,但一些街头巷尾、城中村等地方,不少生活垃圾未能及时处理,乱摆卖、乱堆放等现象仍然比较常见。城区不少地方依然存在菜市场随意宰杀禽畜鱼,污水直接排入下水道的现象。同时,建筑工地扬尘、饮食业油烟、环境噪音等问题群众反映强烈。
在农村方面,镇村卫生保洁宣传和督查督办力度不大,管理措施不足,运转资金筹措没有形成良好的机制,目前,梅州70%左右的自然村没有开展集中的人居环境整治,农村脏、乱、差问题仍然较为普遍。农村群众仍然存在沿江沿山沿路倒垃圾的不良习惯,重收集、轻处理,造成个别地方垃圾池、垃圾桶旁边垃圾成堆、苍蝇乱飞的新问题,成为梅州环境建设的难题。
严格问责
党政“一把手”亲抓环境建设并考核
清澈的河流绕村庄而过,河两岸杨柳依依,整洁、宽敞的村道两旁绿树红花环绕,村中别具客家特色的别墅群错落有致。走进大埔县大麻镇小留村,如走进景区。在打造美丽乡村的过程,小留村的人居环境得到了质的跃升,环境综合治理问题也迎刃而解。
这正是梅州环境建设的一个探索方向。
创模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会议提出,接下来,梅州要把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三位一体”同时进行,统筹来抓,突出抓重点、抓难点。
在城区环境建设方面,梅州提出要在创卫的基础上,加快创模,对城市容貌、背街小巷,从外到内实行全面治理。街面整治要坚决遏制占道经营、乱搭乱建、乱停乱放等行为,切实解决机动车辆、非机动车辆和人车混行无序的问题。城中村、居民小区要突出整治卫生死角,特别是要加大对一些地方黑臭水体的整治力度,逐步实现卫生无死角、处处洁净美。
相对于城区而言,农村的“脏乱差”问题更为突出。因此,下一步,梅州将结合实际,出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等实施方案,以县(市、区)为责任主体,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制订村庄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每年推进20%左右的自然村村庄整治,力争到2018年完成80%以上自然村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并且结合创建国家(省)卫生县城(镇),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逐步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片处理、分类收集,推动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集中治理,力争今年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8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比例达到30%,村庄保洁覆盖面达到90%。
保护生态、发展生态,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态。梅州提出要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持续开展“绿满梅州”大行动,抓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的抚育和管护,强化森林防火的责任追究,对森林火灾实行“零容忍”,年底前完成21个森林公园、2个湿地公园和24个市级乡村美化绿化示范点的规划建设工作。同时,严守生态红线,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南粤水更清行动,完成今年106个集中式乡镇饮用水源保护区的规范建设任务,加大韩江上游跨省界流域污染治理力度。
在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梅州也还将致力再打造一批美丽乡村。大力推进省级名镇名村、新农村示范片和幸福村居示范片(线)创建工作,加强对传统村落、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引导建立村规民约,推动乡风文明,共建美丽乡村。
环境建设,任务重、责任大。为呵护蓝天碧水,梅州动真格、放大招。会议提出,今后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把环境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及时协调解决重大事项特别是重点难点问题;分管领导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抓好组织协调工作。同时梅州将建立完善考核目标,把环境建设任务当作振兴发展考核的重要指标。如果一个地方的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甚至出现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将严格问责,不换环境就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