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甘肃平凉探索清洁农业之路 遏制农村白色污染(图)
甘肃平凉一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内,大批被从田间地头回收的农膜正在进行晾晒。 杨艳敏 摄图为甘肃平凉一农膜回收加工企业的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把农膜装入生产机器中进行加工。 杨艳敏 摄
中新网甘肃平凉6月24日电 (记者 冯志军 魏建军)曾为西部干旱贫瘠的耕地增产增收立下汗马功劳的农膜,在使用多年和随意丢弃后成为农村白色污染的最主要“元凶”。对此,甘肃平凉市自三年前开始探索对其回收循环利用,如今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综合利用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
作为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素有“十年九旱”之称的甘肃大部地区农业生产长期因干旱少雨而产量不佳,通过逐步推广的地膜覆盖因其显著的增温保肥、抗旱节水、节劳减支等作用而被广泛应用。
经过上世纪八九十代年的农膜推广普及,近十年来有了更大发展,甘肃地膜覆盖面积是仅次于新疆的第二大省份。据甘肃省农业部门统计,仅2008年至2013年,甘肃在旱作农业区累计推广农膜覆盖面积达5858万亩,投入农膜35万吨。
但同时,随着农膜使用量的快速增长,在农膜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旧农膜对人们生存环境的影响正在扩大。位于甘肃东部的平凉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近年同样也展开了大规模的农膜推广和使用,农村白色污染问题引起官方警觉。
2013年,总投资718万元的平凉市金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建成1条年加工能力1904吨废旧地膜再生颗粒生产线,使落后产能企业实现了转型升级,有效解决了旱作农业废弃地膜处置难、面源污染大的难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残留的农膜会使土壤板结、凝固,透气性也会大打折扣,影响农作物的发育和长势。”平凉市金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有限公司厂长张涛23日告诉中新网记者,农膜回收循环利用后,不仅清洁了土壤,提高农作物产量,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益加重的农村“白色污染”问题。
张涛透露,不仅如此,当地官方还在平凉市崆峒区16个重点乡镇建了农膜回收站,20个重点村建了地膜回收点,有效地回收了残留于田间地头的被弃农膜,为企业综合利用农膜提供了生产原料。
回收、清洗、晾晒、撕碎、上料、拉丝、切粒、包装……张涛说,经过以上一系列综合加工利用流程后,此前残留在田间地头的“视觉污染”物即变成了值钱的“宝贝”,后期还可生产线管、菜筐以及建筑用的塑料盒等深加工产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