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报告称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需2490亿 建议拓展投融资渠道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林维):日前,中国清洁空气联盟秘书处发布了首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2017)实施的投融资需求及影响》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的直接投资需求共计1.84万亿元,其中,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分别需要投资都超过2000亿元,这与目前中央专项财政投入规模相比,有较大差距。这些投资会从哪里来?重点放在什么项目上?
全国首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2017)实施的投融资需求及影响》研究报告于近日发布。根据报告,全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的直接投资共需1.84万亿元。其中,京津冀区域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的直接投资需求2490亿元。这个结果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报告撰写机构——中国清洁空气联盟秘书处主任解洪兴表示,该报告由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和南京大学组成的专家工作组经过两年多的实地调研、统计、分析和测算总结完成,“主要是按照治理各种污染物来测算。因为《大气十条》提出了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而且列出了重点工程、项目和措施,这些措施如果要落实的话,相当于排放量、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会有大幅下降。我们按照不同行业设置的情景,不同行业要减排多少污染物来算出成本。为了让这个成本更加贴近真实,我们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都进行了调研,也了解到各地方真实发生的成本,把两者结合起来最终得到的数据。”
《报告》指出,对大气污染防治的投资主要应用在优化能源结构、移动源污染防治、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以及面源污染治理这四个方面。其中,移动源污染防治的资金需求最大,投资需求达14000亿元,剩下的几方面需求分别在600-2800亿元之间。清洁空气创新中心高级项目经理王莉莎博士指出,之所以测算移动源污染防治需求最大,是基于以下原因,“移动源那块实际上包括了新能源车和油品升级等部分。在我们报告中可以看到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移动源投资相对比较大,而京津冀并没有这么显著。因为长三角和珠三角前期在优化能源结构及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方面做得工作较多,所以现阶段在移动源这块要花的力气比较大;而京津冀多方面都要兼顾。所以全国总的看下来,移动源(投资需求)比较大。”
目前,中央财政的对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的投入规模在2013年和2014年分别为50亿和100亿元,这与报告指出的1.84万亿元实际投资需求落差较大。对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指出,不能仅看投资数字多大,而要看投资是否起到了应有的效果,“特别是从污染行动计划发布以后,中央和地方在大气污染投资方面一直在增加,并且这种增加确实带来了空气质量的改善。从目前情况来说,基本上这种投入和空气质量改善的进程以及到预期达到目标,基本是相匹配的。当然,我们还应该持续进行投入,更重要的是,不管是从《环保法》还是《大气法》来说,特别是在工业污染防治方面很明确,污染企业自己要加大投入。”
中国清洁空气联盟秘书处主任解洪兴指出,目前,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存在投资过度依赖政府财政性投入、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对此,应拓宽投融资渠道,运用市场手段形成稳健有效的环保投融资机制,“我们可以把绿色企业进入市场的难度降低,在市场中的获利性提高,让很多投资愿意倾向到绿色产业发展中。比如说排污费提高,把环保电价补偿做好,这样的机制可以在其他领域多进行应用。我再举个例子,在英国,由政府和金融机构共同成立了一个绿色投资银行,政府的钱是其中一部分,很大一部分钱来自于私营机构,通过这样一个模式,引导私营机构更好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