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污水横流的养猪场,到初具雏形的农业庄园,惠州市兴趣观光农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趣农场”)的改头换面,不过只用了半年时间。
这座常年存栏量达到4000头生猪的养殖场,靠着全自动化环保设施的支撑,不仅养殖污水被有效净化,其处理流程还能提取肥料、转化电能。
近1年多来,在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以下简称“世行项目”)的贷款支持下,广东省已有多家规模化养殖场建成牲畜废弃物治理工程并投入使用,而在未来4年内,将有300家养殖场建成此类环保设施。与此同时,世行项目还以农业补贴的形式,计划在28万亩农田上开展环境友好型种植业项目,通过控制化肥农药的用量来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自2014年3月开展的世行项目,在试点区域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上初见成效,其从提供项目资金到转变农民种养观念,亦为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治理范本。
●南方日报记者 李书龙 发自惠州
推动养殖废弃物降污和再生资源利用
在不过1年之前,兴趣农场可不是如今这番模样。
当时的养猪场只有一套简易的沼气处理设备,大量的养殖污水和牲畜废料粗乱排放,与养猪场相邻的鱼塘,便成了黑臭废水的“下游地”。由于污水排放不达标,兴趣农场曾被环保部门罚款数万元,其废水排放问题甚至成为当地政协委员提案重点提及的对象。
从去年开始,世行项目率先在省内12家养殖场试点建设牲畜废弃物治理工程,世行项目提供65%的建设资金,剩余部分由养殖场承担。
兴趣农场通过报名成为首批试点的养殖场之一,其通过世行项目层层招标,引入相关企业耗资200万元建成全套环保设施。“都知道污水排放要达标,养猪场才能正常运行,可投资几百万元实在太难,有世行项目支持,才有投资的底气。”兴趣农场负责人张志强感慨说。
兴趣农场的废弃物治理工程,采用了一套能源利用十分高效的技术流程。
先是将猪场废水中的粪渣进行固液分离,后者将成为市价400元/吨的肥料。分离后的废水经过厌氧发酵池,可被用于沼气发电,其产生的电能将直接用于污水处理工程的运转。污染物仍未完全消解的废水继而汇入精细设计的处理池,通过一系列净化流程后,废水的污染物指标得到显著下降,其通过水渠流出养殖场,成为鱼塘、果树和经济林的灌溉水源。
兴趣农场的全套工程于今年6月投入使用,最近的第三方检测报告显示,养殖场的各项排放指标均显著低于广东省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与此类似,首批试点的已建成使用环保工程的其他5家养殖场,其污水处理成效也都极为明显。
作为我国猪肉生产和消费大省之一,广东省计划在2020年达到生猪自给率65%以上,而结合全省节能减排和保障珠江水系饮用水安全的生态目标,长期粗放发展的牲畜养殖业必须向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转变。
通过环保工程建设推动废弃物降污和再生资源利用,世行项目试点养殖场的全面整改,恰是治理养殖业污染的成功尝试。在世行项目的规划中,未来4年内,其将在300家规模化养殖推进废弃物治理工程试点,这或将对省内养殖业治污问题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改变传统的用肥用药习惯
支撑养殖场建设环保设施的世行项目启动于2014年3月,这是国内首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项目,将持续5年,总投资达13.2亿元人民币,包括环境友好型种植业、畜牧废弃物治理工程建设等子项目。
“世行项目特点之一,是对参与项目的农民和养殖场等进行补贴,逐步改变农民传统的用肥用药习惯,建立养殖场主的环保意识。”省农业厅世行项目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省项目办”)主任胡学应说。
在推进治理规模化养殖场的同时,世行项目如今已在江门和惠州两市6个县的98个村开展环境友好型种植业项目,其目标是鼓励农民使用科学种植方法,减少化肥使用量和喷药次数,以求转变传统高污染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
惠州市惠阳区平潭镇张新村从去年起参与世行项目。起初,张新村村民对项目并不支持,也不理解。“减产减收了怎么办?还是得用施肥喷药方式来种菜吧?”村民张贵德说。
为了让农民们相信科学种植的好处,世行项目办多次邀请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村民进行技术培训。试点县区还制定了减肥减药稳产技术示范方案,由镇村技术员牵头执行示范,按项目技术规程耕田种菜。
吸引部分村民参与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使用世行项目划定的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化肥,可以获得资金补贴。依照项目规定,其在试点镇村经招标确定定点农资店,参与项目的村民到此购买配方肥可获得25%的价格补贴,高效低毒农药的补贴幅度则为35%,电动喷雾器的补贴幅度达到70%。
种植红葱的张贵德算了一笔账,他种植一造红葱可以收割4次,一般10来天施肥一次,一次用量20多斤,此外还需喷洒农药灭虫。如果购买世行项目指定的低毒害农资产品,可以获得不同额度的资金补贴,每亩红葱可节省成本两三百元。
更让他感到欣喜的是,从去年开始,他严格按照世行项目推荐的种植方法进行施肥、喷药,红葱产量不降反升。“一般红葱亩产在八九千斤左右,我家的红葱亩产超过了1万斤。”张贵德说。
世行项目显示出示范意义
在世行项目积极推动种植业减污控害和养殖场环保治理的背后,是广东乃至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峻的现实困境。
国家农业部在今年4月出台的《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指出,目前我国农业资源环境遭受着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排放,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令人堪忧;另一方面,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和农田残膜等农业废弃物不合理处置,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
即以种植业和养殖业而言,广东同样面临着土壤和水体污染日益加剧的风险。省政协在2013年发布的《关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调研报告》称,广东省化肥施用强度达852.4公斤/公顷,是发达国家警戒线的3.8倍;农药使用量为40.27公斤/公顷,是发达国家对应限值的5.75倍。超量的化肥农药流失到环境中,直接造成土壤、水体和空气污染。
与此同时,大量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禽畜粪便废水乱排放,亦成为影响我省水质量的重要因素。曾有数据显示,全省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养猪场超过1万家,其中60%以上的规模化养猪场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以兴趣农场所在的惠州为例,上世纪90年代,当地“母亲河”淡水河水质急速恶化,而隐匿于河流两岸的养殖场便是主要污染源。近年来,惠州逐步将淡水河流域纳为禁养区,全力清除非法养殖场,并督促禁养区外的养殖场达标排放,这也成为如今淡水河治污渐显成效的原因之一。
在此背景下,世行项目的尝试显示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示范意义,而经过一年多的推进,其成效也在逐步显现。
省项目办近期对240多个项目户进行评测的结果显示,新项目农户水稻平均施肥强度同比下降11.3%,而产量则增长1.6%;在牲畜废弃物治理方面,两家运行3个月以上的养殖场,每天可减少COD(化学需氧量)351千克,氨氮26.3千克,各项排放指标均达到省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世行项目补贴仅仅是推动器,关键是要培养农民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用肥用药意识。”在胡学应看来,使用配方肥、高效低毒农药能带来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的提升,项目结束后,即使购买农资不再有补贴,农民还是会选择环保、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
这样的改变,在一些村民身上已经开始显现。48岁的李玉良当了一辈子农民,他从去年开始参与世行项目,尽管起初是看中了世行项目的农资补贴,但如今他说,“就算没有补贴,乱用农药化肥的种地方式还是得改,把土地弄坏了,那是对不住子孙后代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