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9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重点区域74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超标天数中,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最多,其次是大家熟悉的PM2.5。这是自5月份以来,臭氧连续第四个月取代PM2.5,成为空气质量超标的“元凶”。
近地面高浓度的臭氧会刺激和损害眼睛、呼吸系统等黏膜组织,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作用。专家表示,从长期观测来看,尽管臭氧超标集中在日照充足的4月至9月,但结合国外治理经验,随着全国对PM2.5治理力度加大,空气能见度提高,臭氧超标发生的概率会不断增加,而且臭氧污染治理会比PM2.5治理的难度更大。
由于臭氧的危害日益明显,国际上对于臭氧的安全标准越来越严格,我国新修改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也增加了关于臭氧的控制标准。按现行国家标准,臭氧小时浓度超过200微克/立方米,即达到“3级轻度污染”级别,视为“超标”。
臭氧为何会超标?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说,地面臭氧除少量由平流层传输外,大部分是由人为排放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高温光照条件下二次转化形成的。“氮氧化物主要来自机动车、发电厂、燃煤锅炉和水泥炉窑等排放;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来自机动车、石化工业排放和有机溶剂的挥发等。”
“最近许多研究表明,臭氧正逐步成为除了PM颗粒物外,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最大的污染物。”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规划部副主任雷宇说。
据雷宇介绍,臭氧超标当前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山东、河南等地,且呈加剧趋势。当前,臭氧污染还是区域性问题,不是全国性问题。
“我国对于臭氧污染控制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科学制定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减排比例,有效实现臭氧浓度降低,是当前臭氧污染治理的难点之一。”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大气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