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凡
日前,环保公益组织长沙曙光环保公益中心对外披露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调查结果:郴州三十六湾矿区甘溪河底泥中,砷含量超标715.73倍;郴州三十六湾矿区甘溪村稻田中,镉含量超标206.67倍;岳阳桃林铅锌矿区汀畈村稻田铅含量超标5.093倍。据了解,这是第一份湘江流域重点工矿区重金属污染调查结果公布,官方对此暂无表态(12月2日《中国经济周刊》)。
湘江流域集中了湖南六成人口和八成左右的经济总量,同时也承载了60%以上的污染。数十年的污染史与治理史相伴相随,湘江至今仍是中国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湘江流域长期生活在重金属污染阴霾之下,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但是,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到底严重到了怎样的程度?说实话,这还是公众第一次看到详细的污染调查数据,而且是出自民间环保公益组织。
早在2011年3月,国务院就正式批复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这是全国第一个由国务院批复的区域性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方案。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由此进入了“国家版”时代。彼时,湖南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曾表示,力求2015年铅、汞、镉、砷等重金属排放总量在2008年基础上削减70%左右,并通过5到10年的时间基本解决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重大问题,成为全国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典范。
2015年已经近在眼前,砷超标715倍的数据,与“治污典范”之名却相去甚远。左边是各种文件中的成绩斐然,右边是污染调查中的困境依然,越治理越严峻的现状并未根本改变,湘江重金属污染的沉疴之痛犹在。资金短缺的问题,治污技术的问题,甚至是基层重视程度的问题,都一如从前——触目惊心的污染现状,与麻木不仁的治污态度,这是央视报道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时给出的两个关键词。
治理之路走过这些年,政府与政府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利益勾连复杂,以至于旧账还没真正还,新账又已添上。应当承认,湘江流域历史久远的重金属污染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缓解它比消灭它要更为可行;但是,至少应该有直面真实现状的勇气,至少应该让公众知道具体的污染数据。否则,污染数据不明的治理,必然意味着责任不明与监督阙如——如果连重金属污染的数据都不够清澈,湘江要想清澈又谈何容易?
一方面,重金属污染土地分类和治理,需要有大量数据做支撑;另一方面,没有安全的田间,就没有安全的舌尖,公众也拥有对“毒地”的知情权。美国环保署网站有张互动地图,题目就叫“我所在社区的污染治理图”,上面显示了全美各类污染地块的位置。相比之下,《湖南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虽然早在2009年7月就已完成初稿,但至今迟迟未见公布。如果不是民间环保组织公布的调查数据,谁也不知道众所周知的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到底有多严重。
重金属污染数据先清澈了,湘江才可能清澈。期待民间环保公益组织致力于“以更加完善的第三方数据库为基础构建一个公信平台”的努力,能给政府治污带来一些触动。这既是一种倒逼一种监督,同时更是一种促进一种助力。
(原标题:污染数据清澈了湘江才可能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