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新闻

当前:首页>特别报道>正文

防范输水过程污染风险

  □本报记者张红兵

  南水北调中线输水线路虽然长达1432公里,但渠道全部与周边水系立交,不与地表水发生水体交换,两侧地表水对总干渠水质不会造成污染。

  输水过程中可能产生污染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部分高于渠道运行水位的地下水如果被污染,可能渗入总干渠带来的污染风险;二是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运输途中,在穿越总干渠桥梁时可能突发交通事故带来的污染风险;三是输水沿线大气污染物沉降带来的污染风险。

  为确保输水安全,让京津百姓喝上放心水,南水北调采取有力措施,防范污染风险。

  划定保护区严格环保监管

  为加强水源保护,根据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的规定,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会同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指导中线沿线4省(市)开展总干渠两侧保护区划定工作。北京、天津、河南保护区划定方案已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河北省也将于近期完成划定工作。沿线各级地方政府正在按照保护区管理相关规定,严格控制新上建设项目,对现有排污企业加强环保监管。如河南省仅在2013年就在总干渠两侧保护区范围内拒批新上建设项目400多个。

  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对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进行执法专项检查,指导和督促沿线环保执法部门加大对排污企业和入河排污口的清理排查,提高干线水质安全保障水平。

  监控水质制订应急预案

  为防范地下水污染风险,建立地下水污染预警系统并制订处置方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单位对总干渠两侧地下水水质本底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输水总干渠两侧85%以上的地下水监测点位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III类标准,仅有个别监测点位地下水水质不能满足要求。经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委员会鉴定,渗入总干渠的地下水量很少,对总干渠水质影响甚微。尽管如此,工程建设管理单位还进一步采取工程和管理措施,严格防范此类污染风险。

  制订通水水质监测方案和应急预案,加强水质监控,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虽然总干渠水质基本不受沿线地表水影响,但不能排除突发污染事故的发生,当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中在跨越上千座总干渠桥梁时,发生泄漏、爆炸、翻车等意外事故,或者人为恶意向水体投放有毒有害物质等突发事故,都可能给总干渠水质带来污染风险。为掌握总干渠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及时发现并防范水质污染风险,有针对性地应对可能突发的水污染事故,一方面在国家层面制订了中线一期工程通水水质监测方案,加强对总干渠水质监测与跟踪;另一方面工程运行管理单位还编制了输水过程中突发污染风险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性污染事故。

  建设生态带阻隔污染物

  在中线输水总干渠两侧建设生态带,打造输水总干渠两侧生态廊道,能有效防止和隔阻污染物。生态廊道一方面可以促进总干渠两侧种养殖业结构调整,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和畜禽粪便排放,外迁部分企业减少点源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作用,阻隔和分解部分污染物。

  今年颁布的《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水质保护工作责任主体,对污染物总量控制、保护和治理措施以及保护区划定等都提出了要求,将南水北调中线水质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原标题:防范输水过程污染风险)


上一篇:瓶装水微生物污染仍较突出
下一篇:省环保厅副厅长李葆接受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