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新闻

当前:首页>市场观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

 开拓创新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2005年全国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2005年6月28日至29日,国家环保总局在北京召开全国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在“十五”即将结束,“十一五”规划全面编制的关键时期召开的,同时也是在中央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总结了“十五”生态保护工作的成绩和经验,明确了“十一五”生态保护工作的思路,部署了近期生态保护工作。解振华局长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解振华局长指出,“十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把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国家在生态建设和保护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实施了规模空前的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2000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标志着我国生态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五年来,各级环保部门围绕贯彻落实《纲要》,积极参与综合决策,强化生态保护职能,实施了生态保护的八大举措。一是完成了全国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基本摸清了我国生态环境的状况,掌握了全国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生态保护的政策建议。二是开展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工作,为指导资源合理利用和产业布局提供依据。三是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逐步推进,在18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开展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试点工作,实施抢救性保护。四是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监管工作得到加强,有效遏制了部分地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的趋势。五是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发展势头良好,各地在生态示范创建过程中,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改善了环境质量,促进了所辖区域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六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得到重视,针对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各级环保部门找准工作切入点,扎实推进,农村环保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七是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取得新进展,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八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工作进一步强化,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纳入了国家重要议事日程。

  解振华局长说,五年来,各地在生态保护工作中,勇于探索、自我加压、大胆实践,积累了五大经验。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服务经济建设这个大局。二是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生态保护基本原则。三是综合协调、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四是分类指导、典型示范、分区推进。五是务实创新、不断深化、扎实推进。

  解振华局长强调指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地开发利用资源方式仍未根本转变,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护的思想仍普遍存在,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依然突出,当前我国环境形势还相当严峻,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地扼制,生态保护工作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距离中央提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深化生态保护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抓住机遇,勇于探索,理清"十一五"生态保护工作思路,努力开创生态保护工作新局面。

  解振华局长说,“十一五”生态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强化生态保护法治建设,完善监管体制,创新长效机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生态安全保障。

  “十一五”生态保护工作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遏制生态恶化趋势,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功能基本稳定,农牧交错区生态退化得到遏制。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得到优化,管护质量有所提高,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速度大幅度减缓,有效遏制生物物种遗传资源的流失。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初步成效,重点区域和流域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村饮用水源安全得到基本保障。60%的省,10%的市、县、乡镇和村,分别开展相应级别的生态示范系列创建活动。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监管、监测体系,遏制人为生态破坏,为人们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page]

  解振华局长强调, “十一五”生态保护工作必须突出六个重点。一是以生态功能区划为依据,促进产业布局和资源合理配置。二是以提高管护能力为重点,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管理。三是以生态示范系列创建为载体,积极推进区域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四是以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为突破口,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五是以遏制人为生态破坏为重点,强化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监管。六是以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为主线,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生物安全管理。

  为完成这些重点任务,解振华局长要求,各地必须开拓创新,强化生态保护工作措施。一是要在生态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制订方面有所突破。二是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保护经济技术政策。三是要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统一监管。四是要建立、完善生态保护管理制度。五是要抓好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工作。六是要广开财路,加大生态保护投入。七是要加强生态保护能力建设。八是要深入开展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

纪念“2005年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总结

  为进一步推动《生物多样性公约》履行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高全社会保护生物物种资源以及生物安全意识,在今年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期间,总局生态司会同国家履约协调组有关成员单位以及总局宣教办、国际司等共同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宣传活动,在全国上下掀起了生物多样性宣传的热潮。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作为此系列宣传活动的承办单位,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此次生物多样性宣传活动规模、范围和影响均大于往年,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和宣传效果。

  一、主要活动

  1、组织地方开展宣传纪念活动。4月,总局向各省区环保局发出《关于开展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围绕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结合本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际和特点,组织相关人员和专家举行座谈会,通过电视、广播及报纸等媒体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报道。各地反馈的情况表明,共有16个省市召开了座谈会, 15个省通过省电视台、广播电台新闻节目进行宣传报导。19个省在省市主要报刊、杂志头版发表纪念文章。6个省开展网络宣传。4个省与6·5环境日结合开展宣传活动。此次宣传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社会反响强烈,如河南省在社会上开展万人签名活动、湖北举办生物多样性书画展、重庆开展爱鸟周和野生动物救助活动、黑龙江出动宣传车进行宣传,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2、组织首都20家主要新闻媒体举办座谈会并进行专题报道。围绕今年生物多样性纪念日的主题“生物多样性:适应变化世界的生命保障”。 4月16-17日,在北京“卧佛宾馆”举办了首都主要新闻媒体与有关专家座谈会。首都20余家主要媒体的编辑、记者参加了座谈会,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司万本太司长、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长马克平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院张孚允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钱迎倩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孙万儒研究员、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薛达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解焱研究员等专家到会做专题报告,并与记者进行了交流,回答提出的问题。座谈会后,与会记者认真组织材料和撰写稿件,在“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前后开展了全面、深入的报道,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宣传热潮。

  3、召开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新闻发布会。5月19日,在总局组织了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新闻发布会,近40家首都媒体记者到会。万本太司长向首都新闻界通报了我国在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进展和措施,包括近期中国政府核准加入《生物安全议定书》的情况,介绍了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生物多样性综合报告的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出的问题。首都媒体对会议内容进行了广泛的报道。 [page]

  4、举办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知名专家报告会。5月22日,在北京林业大学举办了“纪念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专家报告会”。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李文华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史培军教授、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尹伟伦教授和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教授做了专题演讲,万本太司长主持报告会。演讲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生态保护领域最新理念和研究进展,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有关国际组织代表、北京林业大学学生代表、首都大学生环保志愿者协会代表和首都主要媒体记者共260多人参加了报告会。首都大学生环保志愿者协会向首都高校大学生发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行动的倡议”。首都媒体对此次活动进行了广泛报道。

  5、通过互联网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环保总局政府网站和中国国家生物多样性信息交换网站上开设了5·22专题,专题设置新闻发布、报告会、专家与媒体座谈会、媒体报道、背景介绍、生物多样性履约简报等栏目。围绕今年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收录并发布30余篇文章,介绍生物物种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目前生物多样性领域的热点问题。新浪网、搜狐网、人民网、tom、新华网、北京青年报网站等十几家大型网站也对总局新闻发布会和专家报告会进行了报道。

  6、举行“野性在呼唤”摄影集首发式。5月10日,我局联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大众摄影”杂志社,在北京中国摄影家协会大众影廊,共同举行“野性在呼唤”摄影集首发式。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艺术家、摄影家、环保人士、部分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成员单位的代表等80人,出席了摄影集首发式。

  7、设计制作了《纪念5·22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个性化邮册。

  二、主要成效

  今年的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规模超过往年,有力地宣传了我国在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方面的进展和措施,有助于在国内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及相关研究。

  1、 宣传报道规模超过往年

  据统计,在今年“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期间,5月19-27日,宣教办、环境记协邀请的包括广播、电视、报纸、通讯社在内的33家首都主要媒体,共发稿67篇(条)。与此同时,其他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几乎全部刊发了相关报道,各大门户网站、环保网站也纷纷转载。经在搜索引擎google上检索,2005年关于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信息共有69100条,而2004年为64700条,2003年为50700条。今年的宣传力度明显大于往年。

  2、 新闻报道向纵深发展

  与往年相比,今年中央媒体刊播了大量深度报道,其中,《光明日报》于5月19日发表了解振华局长的署名文章《保护生物物种资源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法制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国环境报》、《中国绿色时报》和《科学时报》等报纸,先后刊登了多篇不同角度的深度报道。这些报道深刻剖析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面临的挑战,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形势,国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验和教训等,对于做好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媒体报道趋于大众化,贴近生活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课题,同时也是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话题。今年的宣传报道注重了专业话题的大众化,有利于吸引普通受众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亚行专家团在我国云南现场考察

  2005年4月8日至17日,为制定大湄公河次区域生物多样性走廊战略框架行动计划,以及确定项目试点地段,亚洲开发银行以hasan molnuddiu先生为组长的专家团一行6人,对我国云南省进行了为期10天的实地考察。国家环保总局、云南省环保局的代表和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专家等陪同考察。

  亚行专家团考察了滇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洲的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群和纳版河自然保护区,滇西北迪庆藏族自治洲的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和澜沧江上游三江并流世界遗产地,此外,沿途还考察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圆、城子村龙山保留地、澜沧江上游干旱河谷和冰川等。先后与云南省政府有关部门、西双版纳环保部门、迪庆州政府有关部门会谈。本次考察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page]

 

大湄公河次区域生物多样性走廊项目研讨会在曼谷召开

  2005年4月26日至27日,在泰国曼谷召开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生物多样性走廊项目”国际研讨会,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生物多样性走廊战略框架(2005-2008)”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生物多样性走廊项目行动计划(2006-2008)”。来自中国、泰国、老挝、柬埔寨和越南等次区域国的代表,以及亚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70多人参加了会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云南省环境保护局的代表也参加了会议。

【国内外会议】

赴欧盟出席生物多样性管理会议与考察

  2005年5月24日至6月4日,应欧盟的邀请,由环保总局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组成的中国政府代表团一行6人,与欧盟相关部门进行了会谈和交流,并对比利时和斯洛文尼亚的生态状况进行了考察。此次考察了解到欧盟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政策和制度。

  欧盟颁布并实施了《野生鸟类保护法令》及《自然栖息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法令》,确定了需要保护的225类栖息地、181种濒危鸟类和其他869种受威胁物种。根据这两个法律,欧盟全面规划设计了生态保护区网络,建立了较为科学实用的保护区选划指标和评估标准,以此加强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目前,欧洲生态保护区网络已涵盖19514个保护区,总面积约52.3万平方公里,占欧盟陆地面积的11.6% 以上。此外,欧盟制定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确定了“到2010年遏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这一保护目标,并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纳入农业和渔业、森林战略、水管理框架、海岸带综合管理战略、可持续城市行动框架、地区和空间规划、能源和交通、旅游等行业计划中。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国际研讨会在成都召开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国际研讨会于2005年6月30日下午5点在成都顺利闭幕。约80名来自国内外环境行政管理部门、环评单位、环境咨询机构、开发建设单位、民间环保组织和研究机构的代表出席了研讨会。

  研讨会的内容涉及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和行动计划、环境影响评价、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概况以及国内外生物多样性评价案例等内容,此外,还安排了针对卧龙自然保护区拟改扩建公路项目的现场考察。

  与会代表对研讨会给予了高度评价,为研讨会提供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交流与学习机会。

  在6月30日下午的讨论以及问卷调查中,代表们还为推动国内生物多样性评价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很多代表建议,应由专门机构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收集和发布国内外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数据、评价案例以及减缓措施实施动态监测等方面信息),代表们还一致认为有必要召开针对生物多样性评价技术和方法的专题研讨会,详细具体地介绍生物多样性现况的调查、影响预测和评价方法,以尽快提高国内生物多样性评价的总体水平 ;此外,代表还建议这次研讨会后应提出一个倡议性文件,并在修订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时细化对生物多样性评价的要求。

【生物安全动态】

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重要途径——国际邮件

  今年第一季度,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从入境国际邮件、快件中,查获违禁产品181批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近3倍。其中,国家明令禁止入境的植物及其产品51批次,同比增长近6倍;来自疯牛病疫区的化妆品96批,是去年同期的12倍;截获植物疫情2种1批次。事实表明,国际邮件是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重要途径之一。

  近年来,入境国际邮件、快件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邮寄物主要以信件和生活用品为主,现在已由“生活型”转变为“生产型”,邮寄生产材料和动植物产品的越来越多。许多it企业为实现小批量快速化的要求,通过快件方式进口生产原材料。有的单位在引进动植物及其产品、植物种子、动物精液等小批量物品时,也采取国际快件的方式。由于这些邮寄物品绝大多数未经检验检疫处理,也没有按法律规定报经国家有关部门审批,因此,进境邮件、快件中,夹带违禁物品和有害生物呈倍增态势。 [page]

  

淮河大堤发现恶性杂草“加拿大一枝黄花”

  对土著植物和农作物有着极强破坏力的“加拿大一枝黄花”日前在安徽淮南市的一处麦田里以及淮河大堤上出现。

  安徽省农委农业生态环境总站的工作人员近日在检查中发现,淮南市潘集区的一 处麦田内有少量“一枝黄花”,并有蔓延趋势。在此次检查中,淮南市还新发现7处“一枝黄花”疫情,其中淮河南大堤洛河段约2公里的范围内、窑河封闭堤3公里长的堤段堤身和护堤地上也发现了这种有害物种,淮南市已经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清除。

  专家指出,恶性杂草“一枝黄花”进入农田是个危险信号,如果防治不力将可能导致农作物绝收。此外,“一枝黄花”对淮河大堤也会产生威胁。

  为防控外来有害物种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安徽省有关部门将从本月6日起在全省9个市、县(区)开展外来入侵有害物种的清剿行动。根据统一部署,淮南市、合肥市包河区和铜陵市将统一开展“一枝黄花”现场铲除;在芜湖县、居巢区、含山县、望江县、全椒县和六安市金安区则开展水花生现场铲除。

  “加拿大一枝黄花”属菊科多年生杂草,原产北美,高2米至3米,叶子长12厘米至30厘米,最早于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进,以庭园花卉形式栽培于苏南各市及上海一带,后逸生野外。“一枝黄花”一棵独立的植株可以形成两万多粒种子,且根部发达,极易和其他作物争光、争肥,,对绿化灌木,乃至棉花、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产生严重影响。

自然保护区使青海三江源区生态恶化趋势减缓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学敏24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被称为“中华水塔”的青海省三江源区,通过几年来各方努力,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减缓,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全面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保护天然林面积达1761万亩;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山造林种草127万亩。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2003年全区有林地和灌木林地比1998年分别增加了2万公顷和224.8万公顷。通过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等措施,完成草场治理面积4104万亩,禁牧139万公顷,季节性休牧1.3万公顷,有效减轻了草场的压力。

  截至目前,三江源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4万公顷,流入黄河的泥沙量平均减少了10%。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加,如在三江源区繁殖的黑颈鹤从1987年到2004年增加了约100对;藏野驴、藏羚羊、野牦牛分别由1998年的8万多匹、1.85万只、0.95万头增加到2004年的10万多匹、3.2万只和6万头。


上一篇:北京节能环保展太阳能等环保产品亮点多(图)
下一篇:国能集团:环保节能黑马将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