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新闻

当前:首页>科研成果>正文

大气气溶胶颗粒物实时监测获新进展

7月26日,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环境光学监测研究室承担的国家“863”二期项目资源环境技术领域课题“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关键技术及集成设备研制”中子课题“振荡天平颗粒物监测仪(teom)”和“空气动力学粒谱分析仪(aps)”通过了安徽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该技术能对直径2.5微米(pm2.5)的大气颗粒物实行实时监测,与欧美等技术领先国家在空气质量管理中采用pm2.5作为常规监测指标具有同等技术水平。 安徽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专家鉴定组在鉴定委员会主任、国家环保总局气象中心任阵海院士的带领下,仔细听取了课题组的研制报告、课题现场测试报告、资料审查报告、科技查新报告,并与课题组科研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之后,到实验室现场考察了课题组研制的样机和实际运行情况。经过认真深入的考察,专家组一致认为:安光所研制的“振荡天平颗粒物监测仪”、“空气动力学粒谱分析仪”技术路线新颖,分别在锥形玻璃振荡管研制、防震结构设计、微振荡的非接触电磁检测、振幅补偿和微距双光束系统设计、电子学多道系统设计、空气动力学聚焦喷口结构设计等关键核心技术是等关键核心技术方面是创新的,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这二项系统的成功研制,填补了国内大气颗粒物高精度实时测量和空气动力学粒谱分析技术的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悉,大气气溶胶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和环境变迁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们一方面通过对太阳光的吸收和散射改变地面的温度分布,另一方面气溶胶不但是形成云的凝结核,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的传输载体。尤其是直径小于2.5微米(pm2.5)的呼吸性颗粒物和小于10微米(pm10)的可吸入性颗粒物直接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是世界各国环境保护组织首选的污染物监测对象,并对大气中的直径小于2.5微米(pm2.5)呼吸性颗粒物含量实施24小时连续监测。 我国由于技术及生产条件的限制,目前对大气污染监测主要采用电化学分析法以测量大气中悬浮颗粒或直径小于10微米(pm10)的可吸入性颗粒物为主,无法进行自动、高精度监测,因此自动监测仪器几乎全部依赖从国外进口。已通过科技成果鉴定的“振荡天平颗粒物监测仪”现场监测显示,该系统能对大气气溶胶颗粒物实施高精度、实时测量,数据获取快捷、准确,性能指标良好,能有效缓解我国高技术环境监测仪器依赖进口的局面。“空气动力学粒谱分析仪”则用于集成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的关键设备,对我国环境监控中急需要解决的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监测分析问题,特别是对其源解析、粒谱数浓度谱、质量浓度谱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该系统结构紧凑、性价比好,产业化前景广阔。


上一篇:神龙公司13项产品环保技术国内领先
下一篇:英国发现测量温室气体排放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