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化工厂是“一五”时期由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与吉林化工厂、兰州化工厂并称为全国“三大”重点化工企业。烧杯、天平、试纸,化工行业在当时技术含量较高。本文记述的三位化工人,一位是将太化工会经验推广到全国的老工会主席,一位是稿件被《人民日报》采用的企业报多面手记者,一位是从浙江招工到山西的钓鱼能手张长云。三个平凡岗位,都打上了深深的化工烙印。十年“老工会”关心无巨细晋源区义井,一座老式居民楼内,阳光透过玻璃洒在老式茶几上。茶几前,80岁的吕有华身穿中山装,端起茶杯,小口浅尝。虽然已经退休20年,老邻居们仍称呼他“吕主席”。“我当了10年工会主席,力所能及地做了些事,是大家太客气了。”吕有华的解释轻描淡写。吕有华是浙江东阳人,1958年从部队转业到太原化工厂,至1994年退休,先后担任过太化苯酚车间支部书记、副厂长、工会主席等职务。“工会就是为工人服务的,你把大家的困难解决了,说话自然就硬气。”吕有华扶了扶眼镜。1975年,太化五车间发生火灾,祁生大等五位工人因公牺牲。祁生大是祁家中唯一的儿子,父母生活艰难。经过厂工会呼吁协调,厂里将祁生大的父母从农村接到太原,化工医院为两位老人检查了身体,后勤部门送来50公斤大米。之后工会又协调为老人分配了住房,将两位老人的户口迁到了城里,让他们吃上了商品粮。出版专业书 每月有演出吕有华认为,工会职责除了送温暖,还要促生产。从1992年起,太化工会组织了多次专业技能大赛,邀请全市各单位的能工巧匠,在太化进行大型技术比武,焊接、机床操作、仪器分析等等,一项一项比。吕有华回忆起当年的火热,声情并茂。从1993年起,太化工会编辑出版了《求是、继承、发展——太原化工厂绝技技术资料》等多本专业技术书籍,全面介绍了电焊、切割、机件制作等岗位工艺和能手心得,内容丰富,专业性强。“这些书上的内容都是工人们一点一点摸索总结出来的,出书也是对工人们劳动成果的肯定。”吕有华说。“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手机里传出悦耳的《牡丹之歌》,这是吕有华最喜欢的歌。上世纪80年代,著名电影演员田华曾受太化邀请,为职工演唱过这首《牡丹之歌》。吕有华介绍,太化工会设有生产部、生活部、民主管理部、女工部、文宣部、办公室。在厂办公会议上,经常专门研究工会工作。每年厂工会经费超过20万元,可谓人强马壮,雄踞一方。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太化每个月都有文体活动,“小品演员郭达、豫剧演员小香玉、象棋大师胡荣华都来过。”吕有华扳着指头说。1988年,太化工会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模范职工之家”称号。一线好记者 采编摄全包“咱们是同行,一看到你们,就想起自己年轻时跑新闻的情景。”张恩会直接打开了话匣子,他62岁,退休前曾是《太化工人报》总编。1977年,张恩会25岁,是太化水厂的一名钳工。1983年,他进入《太化工人报》担任记者,在不到一年时间里,走遍太化22个分厂,每个分厂都发展了自己的通讯员。张恩会说,“干了30年记者,写了多少条新闻,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但每条稿子至少写三遍。第一遍是打草稿,记录所有信息,第二遍梳理脉络,第三遍才是成稿。”张恩会的书面稿件,没有一处涂抹痕迹。张恩会打开书架,找到一份2005年8月22日的《太化工人报》,报纸第四版头条登载有张恩会写的《燃烧的向日葵》,文章将进行二次创业的太化工人,比喻为积极向上的向日葵。配发的向日葵照片,也是张恩会自己拍摄的。张恩会回忆,他拿着照相机跑了晋源区五个村子,共拍摄了4个胶卷,从大约150张照片中选出这一张。报纸上的向日葵,微微低垂,花蕊浓密,花瓣绽放。塑造“邢夫子” 写成“连续剧”张恩会笔头很勤快,在《中国企业报》、《中国记者》、《光明日报》、《中国化工报》等报刊上,太化事迹频频出现。1996年9月2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张恩会采写的稿件《唱起来》,张恩会向全国读者介绍太化歌咏比赛,宣传企业文化。2002年,张恩会创编故事大纲,请同事刘伟执笔绘画,共同创作了三十余期“邢夫子”系列漫画故事。2003年,其中一期《谁是主人翁》,用“邢夫子”的教训烘托了爱岗敬业的主题,作品被全国十余家媒体转载。1994年,张恩会担任报社主编,时常加班至深夜,爱人就把饭菜送到他的办公室。“我喜欢夜深人静的时候,听笔和纸沙沙的摩擦声,特别享受。”虽然已经退休,他的口袋里仍然装着笔和纸,随时记录。家中独生子 只身来太原与喜欢书写的张恩会相比,77岁的张长云像一个老顽童,钓鱼做菜,样样精通。张长云祖籍浙江余姚,1956年从家乡来到太原,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乡音未改。“一直记得离开老家与父亲道别时的情景。”张长云坐在沙发上,捋了捋头发。思绪闪回到57年前,张长云是家中独子,与父亲相依为命。太化赶赴浙江招收工人,张长云没有与父亲商量就报了名。“招工的人只说了两句,我就动心了。”一是去离毛主席很近的地方上班,因为太原距离北京不远;二是工厂全部是仪表操作,自动化程度高,技术和设备都很先进。张长云悄悄买好火车票,临行前一天才对父亲说明。父亲没有阻拦,只是嘱咐说:今后你一个人在外面,不要喝酒,不要抽烟,不要赌钱。张长云一直牢记父亲叮嘱,身体力行。“这么多年,我爸爸说的话,我一条都没有违反。”张长云眼眶湿润。退休前,张长云是太化三车间八级钳工,从事设备维护。化工行业极为特殊,在天津化工厂进修时,年仅20岁的张长云自学铅焊等技术,出现铅中毒症状,头晕、咳嗽、吐黑痰,工友找来解毒药物才把他抢救过来。此后,张长云特别重视劳动保护,戴口罩、穿防护服一丝不苟。他带了二十多个徒弟,教他们的第一件事就是保护好自己。出行装备牛 赶早钓鱼忙义井的黎明,邻居常能看到一位精干老汉骑着自行车丁零零出发了。张长云酷爱钓鱼,多次代表太化参加全市钓鱼比赛,曾获得全市第三名的好成绩。“我是南方人嘛,从小就喜欢吃鱼,也喜欢钓鱼。”张长云露出笑容,眼角的鱼尾纹瞬间聚集起来。连儿子的同学都知道老张有一辆金不换的自行车。这是一辆德国制造“死飞”自行车,产于上世纪40年代。1966年,张长云花了500元钱咬牙买下这辆二手货。在他的护理下,这辆将近70岁的自行车保存完好,车圈上的电镀层锃亮。自行车没有手闸,脚踏向后一蹬,车子立刻减速。“晋阳湖有一种马口鱼,肉厚刺少,清徐东湖的小鲫鱼,炸着吃味道最鲜。”说起太原各地的鱼,张长云滔滔不绝。有一次,张长云在晋阳湖钓到一条重约6公斤的鲤鱼,邻居奔走相告,争睹这条大鱼。“那条鲤鱼身长将近一米,钩起来和我自行车把一样高。我一会儿收线,一会儿放线,在岸边溜了足足两个小时,才下河把鱼抱上来。”张长云站起身,在沙发前来回走动,模仿钓鱼动作……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三位太化人,年龄、技能、经历各不相同,但在辉煌而难忘的化工岁月里,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本报记者 冯海 赵亮(感谢毛旭初、张晋龙对本文的帮助和支持。)
(原标题:投身化工事业 挥洒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