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的雾霾天气,让环保问题成为了最引人关注的话题之一,甚至成为阶段性、局部性最主要的话题。特别是社科院近日抛出的有关持续雾霾会影响人的生殖能力的观点,更让公众对环境这根弦绷得更紧。
为此,环保部也于近日发出了《关于做好2013年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在预测出现重污染天气时,采取企业停产、机动车限行、禁止露天烧烤等强制性措施。不仅如此,环保部和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大气污染防治责任书也将在月底前签完,进一步对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应该说,所有这些措施、办法都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是,这些措施和办法能否让地方与企业做到令行禁止呢?能否使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呢?说实话,很难得出明确的结论。因为,这些措施和办法并不是以前没有使用过。如果有效果,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持续雾霾天气。
问题出就出在,所有这些措施和办法,都是扬汤止沸,而不是釜底抽薪,都是如何事后处理,而不是如何事前防止。要想污染问题不再持续,要想环保问题得到解决,必须多管齐下、三招齐发。
首先一招。就是改革。也许有人会说,不要将什么问题都与改革牵涉到一起,好象改革是灵丹妙药,能够包治百病。
改革确实不是灵丹妙药,也不能包治百病。但是,环保问题却确确实实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因为,在现行政府管理体制和考核机制下,要想让环保问题不再成为焦点,不再成为社会的伤痛,难度是相当大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为,政府的所有行为都被GDP绑架了,被GDP左右了。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湖南考察时要求,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防止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一味以生产总值排名比高低、论英雄。但是,如果不全面改革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和考核机制,而是继续将GDP作为政府政绩、官员升迁的主要标准,那么,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就不可能真正将环保问题放在突出位置。纵然对环保问题突出的地方进行处理,也不会对其他地方产生以儆效尤的作用。就象假冒伪劣、贪污腐败等一样,违法的成本远低于效益,谁还会放弃冒险呢?更何况,环保问题还可以打着发展、打着提高老百姓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旗号。
所以,要让地方对环保问题真正重视起来,就必须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和考核机制,让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在破坏式发展中的所得抵不了所失,甚至严重“亏损”,自然,环境这根弦就会在他们的心中绷紧。
第二招,就是转型。虽然转型在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的文件、会议、讲话中是出现最多的词汇之一,但是,到底在转型问题上做得怎么样,持续的雾霾天气,一定程度上也作出了比较好的说明与解释。
事实上,环保保护出现今天这样的结果,除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影响因素,如汽车大量增加、标杆焚烧等之外,更多的还是工业造成的。看一看目前的工业结构,凡是污染和各种排放严重的行业,哪个不是产能严重过剩。别的工作不做,仅将这些过剩的产能压下来,可能污染排放就会大大降低,雾霾天气也会大大减少。如果再对经济结构进行一些战略性调整,雾霾天气还会出现吗?
可是,这项从本世纪初就已经开始着手进行的工作,到目前为止,做得怎样呢?又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呢?
这也意味着,不是没招,而是没有让招术产生效果的招。如果在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问题上,仍然是只打雷不下雨,只高喊不行动。那么,困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问题,就不可能真正解决好。这已不是经济能不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是中国人如何生存下去的问题。如果消除饥饿与贫困的办法是建立在吃足污染排放物的基础上,这样的发展,确实需要好好认真反思了。
最后一招,就是处罚。显然,这招是环保问题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必须采取的一种手段。前提是,前面两招必须全部实施到位,并产生显著效果。没有前面两招做基础,最后一招也是摆摆样子、做做形式、吓吓人。
要知道,近年来,在环保问题上,受到处罚的企业、官员并不少,甚至很多企业因此而被迫关闭和破产。但是,并没有对环保问题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和作用。
相反,如果前面两招已经发挥功力,并对企业和官员产生了强大的威慑力。那么,最后一招的功效,也就会大大激发。
所以,最后一招不可或缺,但必须有前两招做保证。在此基础上,将最后一招练就得更加娴熟、更加天衣无缝,那么,环保问题的解决,也就到新的境界、新的平台、新的制高点了。
70%的城市不达标,这样的数据告诉我们,环保问题已到了没有半点可以松懈的地步了。如何破解这道难题,上述三招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关键要看,能否做到招招致命、招招产生威力。
文/谭浩俊
(原标题:解决环保问题有三招——改革、转型、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