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宋宁华)近日,记者从浦东环保一线执法工作研讨会上了解到,目前环保执法中仍普遍存在“企业无赖、环保无奈”的取证难现象。为此,浦东新区环保市容局在本市率先实行企业分类监管的方式,确保环境监管不留死角。
浦东新区环境监察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调查取证是环保行政执法中的首要环节,对信访处理、行政处罚、复议和行政诉讼有着决定成败的作用。虽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执法相对人有配合、协助执法部门调查取证的义务,但在具体的执法取证过程中,往往面临许多阻碍和困扰。其中主要有以下“三难”:
一是“进门难”。亮证后某些企业仍然采取“进厂登记”为由拒不开门,又或者以“联系分管”为借口拖延时间。
二是“见面难”。有的单位负责人总是处于“出差”状态,由其他人员出面应付;有的企业负责人在约定谈话时间内拒不出现;还有的干脆装聋作哑,胡搅蛮缠。例如,今年7月初,环保执法人员在对某汽配店现场检查时,发现该汽配店有擅自喷漆作业的行为,面对检查,老板明明当时就在现场,但是拒不出面。后来被指认无奈出面,对于提供相关批文的要求搪塞推诿,甚至对执法人员现场拍照取证阻挠和威胁,对执法人员制作的笔录拒不签字,最终逃离现场。
三是“查证难”。针对不少老百姓对环境污染的投诉,执法人员到现场后,却发现了“查证难”。例如,对于有些涉嫌废水偷排的企业,厂区排污管线错综复杂,又深埋地下,仅靠肉眼无法透视;对于区域废气投诉的处理,到现场还停留在靠鼻子嗅的阶段,虽然有异味产生,但执法人员无法当场确定是否超标,委托监测站监测则又错过了最佳取证时机。据了解,这种“企业无赖、环保无奈”现象,已经占到浦东新区环保监察日常信访处理执法取证的30%,导致执法人员不仅耗费许多人力和物力,而且直接影响到执法效果。
为此,从去年以来,浦东新区环保市容局率先在本市实行分类监管制度,在环境执法监管方面开展了许多探索创新。比如,根据企业性质、环境风险隐患、环境危害程度和企业守法情况等,建立分类指标体系,把企业分为特别监管企业、重点监管企业、有效监管企业、诚信监管企业4个类别。
实行分类监管以来,一方面通过推行诚信企业制度,鼓励企业自觉遵守环保法律。另一方面,也明确了各级政府部门对企业环境监管的职责,并重点“盯牢”环境风险大、污染重、投诉多的企业,还扩大了监管覆盖面,把风险不大、污染不重的小型企业监管交给街镇二、三级环保网络承担,确保监管不留死角。
(原标题:破解环保执法取证“三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