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张骞 报道
生物垃圾摇身一变成为新型清洁能源;把电视机卷起来,要看的时候再铺开来……这不是科幻电影,日益发展的高科技让这些都变成可能。 2013工博会高校展区高新材料专题新闻发布会今天上午举行。复旦大学的生物质废弃物水热分解新技术可以成功“变废为宝”,上海交通大学紫外光/臭氧真空型设备使石墨烯改性,能使可折叠显示屏在未来成为现实。
复旦:水葫芦分解提取成新能源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很多科幻作品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汽车或船只,他们把地面和流水的垃圾“吃进肚里”就能从中获取能量,驱动自己前进。现在,作家们的这一美好愿望已接近实现。在今年的工博会高校展区中,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团队就将带来他们最新研发的“生物质废弃物水热分解新技术”,这一技术可以让秸秆、水葫芦等生物质废弃垃圾在水中分解,提取之后变为像石油那样的新型生物质燃料,提供新的能源来源。
在众多的新能源“替代者”中,一种最不起眼、却数量众多的“垃圾”逐渐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那就是生物废弃质。它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可以为能源和化学品的制备提供大量原料。
目前,我国每年产生超过10亿吨生物质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和水葫芦、浒苔、林业废弃物等等。这些废弃物处理不当,甚至造成很多环境污染事件,例如黄浦江等水域里经常发生的水葫芦聚集成灾;青岛等海滨城市在暑期经常受到浒苔“绿潮”的袭击;国内农村每年产生的大量秸秆缺乏处理方式,老百姓只能直接焚烧,而这些焚烧烟雾成为部分地区PM2.5的主要来源之一。
如何使生物质废弃物转化为宝贵的能源?这就要靠分解和制备技术了。复旦陈建民、张士成课题组经过长年跟踪研究和改良,研发出了生物废弃质的水热分解新技术。该技术将水作为一种良好的介质,使其成为生物废弃质进行化学反应的 “温床”。“水不仅能为分解过程提供便利,还使科研者能更好地控制混合物的分离过程,”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张士成介绍。
据悉,如何让生物废弃质在水中定向分解、制备和分离高附加值化学品一直是技术上的难题。过去,对秸秆、水葫芦这种生物质废弃物的分解需要先干燥处理,还没开始分解就消耗了大量成本,在分解后的分离提取过程中,也常常难以控制反应过程。 “能不能直接在水热情况下分解,免去干燥的步骤? ”带着这个疑问,从2008年底起,陈建民、张士成带领的团队就瞄准了水热转化这一方向,开展技术攻关。在今年工博会上,该团队将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生物质废弃物液化综合利用技术,使秸秆、水葫芦等在水中分解成为可能。
目前,该技术也已在少数企业进行了测试,并且获得了较好的结果。不久的将来,由水葫芦、秸秆、浒苔制备的生物质柴油有望很快大规模进行产业化生产,最终广泛运用于我国产业之中,进入普通百姓生活。
交大:可卷曲折叠电视、电脑有望面世
你听说过可卷曲或可折叠的电视、电脑、手机吗?试想某一天,我们下班回家,将可卷曲电视取出,平铺在墙上,看看电视释放一天的疲劳。看好电视后,又可将电视像“卷”画卷一样卷起。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系陈险峰教授、陶海华博士科研团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紫外光/臭氧真空型设备,通过利用紫外光化学反应对石墨烯进行清洗和掺杂,有效提高其导电性能,这将有助于它在产业化过程中作为一种透明导电材料,在可弯曲、可折叠电子显示器中应用,从而让可卷曲的电视、电脑、手机变成现实。
当下,笔记本电脑、手机等正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随身必带的重要工具,当这些电子产品以轻盈、便于卷曲和折叠的形式出现时,我们就不再为背着沉重的行李上路而犯愁。
在电子显示器件领域,获得柔性显示屏一直是人们的梦想。然而,电极材料成了制约这一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传统的平板显示行业,ITO薄膜是人们采用的常规材料。但因其质地脆、成膜温度高,不适宜用于普通的柔性有机基底材料上。
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导热性、光学透过率和韧性等。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优异特性,科研人员正在探索用石墨烯代替脆质、资源日益匮乏的ITO透明导电薄膜。
据介绍,大面积石墨烯一般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和转移的方法获得,目前已实现了其在硬质和柔性基底上的转移。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利用这种方法获得的石墨烯材料,其导电性能仍低于商业化的I-TO薄膜。
交大研究团队研发的紫外光/臭氧表面处理真空设备,可以用来有效清洗石墨烯表面的有机污染物,并进一步实现载流子的掺杂。通过进一步控制工艺流程,若把石墨烯的导电性能提高到与ITO薄膜相当的水平,这将为柔性显示器件所必须的阳极透明导电薄膜的生产奠定基础。未来,可卷曲的电视、电脑、手机将变成现实。
(原标题:垃圾变清洁能源 折叠电视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