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
姓名:陈立雯
年龄:31岁
职业:北京市丰台区源头爱好者环境研究所的研究员
一个外地女孩,因为关注环保,千里迢迢来到广州,和广州市环保局在法庭上死磕,要求公开李坑一期垃圾焚烧厂的环评报告和运行信息。这场从年初打到本月的官司让广州民众记住了“陈立雯”这个名字。
“环保部门监督垃圾焚烧项目,若连法律明确规定有公开义务的环保部门都不公开,还能指望没有法律义务的企业公开吗?这让民众怎么办呢?”
她不是剽悍的男子汉。今年8月8日,这位说话温和婉转的河北女孩,从广东省环保厅工作人员手中接过500多页、装在牛皮纸信封里的李坑二期环评报告后,不忘感谢:“辛苦你们了,这是我看过的最完整、最厚的环评报告了”。
离开广东省环保厅时,陈立雯感叹,“要是广州市环保局也这样以公开的态度公开信息,也就不需要走到诉讼这一步,花费那么大的成本。”
关注李坑 发起公益诉讼
2012年6月,广州市政府成立了广州市城市废弃物处理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不久后,李坑垃圾焚烧厂就不断爆出垃圾焚烧不彻底,还有大量塑料袋未烧尽,管道爆裂频发等问题。
事故频发的消息引起陈立雯的注意。她一直在做垃圾处理不当引发的污染问题调查,考察过江苏南通、北京、河北秦皇岛、吉林等地的垃圾焚烧厂,也跟进了广州市这座唯一的垃圾焚烧厂的运行和管理情况。她决定参与监督这个项目,向广州市申请此项目的信息公开就是第一步。2012年7月,她在广州市环保局网站,提交了申请公开李坑垃圾焚烧项目的环评报告和排放物的监测数据等。
等待了几个月,收到的书面答复让陈立雯很失望,但她也早有心理准备。此前在北京、上海、江苏等地试图获取垃圾焚烧厂环评报告时,陈立雯已碰了多次钉子。曾有环保部门要求她向项目运营方和建设公司申请环评报告,理由是他们是业主单位,而企业则以“商业机密”为理由,不予公开。
陈立雯决定在广州尝试法律诉讼。“环保部门监督垃圾焚烧项目,若连法律明确规定有公开义务的环保部门都不公开,还能指望没有法律义务的企业公开吗?这让民众怎么办呢?”她与北京两名公益律师合作,共同应对这场诉讼。
败诉不意外 考虑申诉
今年3月19日收到法院一审“延期答复违法”的判决后,陈立雯不满法院没有判决市环保局作出具体答复,不久后即决定上诉。8月初来广州二审开庭时,陈立雯在朋友的陪同下到李坑垃圾焚烧厂现场考察了一圈,了解李坑社区民众参与的情况,为接下来请专家测试重金属污染数据作准备。
9月11日,得知二审败诉,陈立雯比较平静,“败诉也在预料之中。”她想知道,通过法律途径推动信息公开,这条路能否走通,能走多远。她表示会咨询律师,看下一步如何向省级司法机关申诉,“会走完所有法律程序。”
二审法庭上,广州市环保局表态,愿意公开有监测到的全部数据。9月13日,陈立雯已在北京向广州市环保局寄出挂号信,申请公开2012至2013年的李坑垃圾焚烧厂排放的烟气、炉渣和飞灰数据。“希望这次广州市环保局不要只公布4项烟气排放指标,而是焚烧标准要求的10项。”陈立雯说。
她的来头
从文科生到垃圾处理研究者
陈立雯的正职是北京市丰台区源头爱好者环境研究所的研究员。这是一个在北京登记注册的N G O,十多个成员各自针对大气、水、重金属等细分的环境保护领域进行研究,开展公众参与活动。
她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在天津一所师范大学的英语专业度过。大学期间一次偶然,她参加环保志愿活动。亲眼目睹和了解环境污染现状后,她成为环保组织的长期志愿者。
2008年,陈立雯毕业。多年来学习英美文学,父亲本以为她会像同学一样,按部就班,进入学校当英语老师,过上可以预见的稳定生活。但陈立雯选择了加入北京一个环境保护组织,研究化学品安全。
这一年,北京第一座垃圾焚烧厂投产,垃圾焚烧项目在全国遍地开花。2010年,陈立雯“跳槽”,在另一家N G O开始研究固体废弃物处理,从零阅读自学、与专家开会、交流,外语优势让她能获得国际最新信息。
她的观点越来越多出现在垃圾处理的相关报道中,作为民间独立意见被引用。在广州,陈立雯不时接到外地媒体联系采访的电话。
对话
第一次打官司,没特意选广州
南都:这是你第一次打官司?
陈立雯:是第一次。2011年开始,我们就向十几个省市的环保部门提出过信息公开申请,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也有申请北京高安屯垃圾焚烧厂的信息公开,但当时没有想到诉讼。在江苏曾试过行政复议,觉得效果不好。慢慢申请信息公开的案例多起来,这次在广州就想尝试行政诉讼。
南都:你平时工作和生活在北京,为什么会选择来广州打官司?
陈立雯:因为一直关注李坑事件,所以就起诉了。当时没考虑那么多,现在看来广州的社会条件相对成熟,开放程度、居民对社会事务的关注度都比较高,这些都是比较有利的条件。
南都:打官司前你做了什么准备?有人帮你吗?
陈立雯:收到信息公开的答复后,就开始和杨洋、史于稚两个律师讨论,能不能起诉,怎么起诉。他们长期关注环境公益诉讼,这次是义务自费来广州帮我打官司。我和研究所的同事也有过多次邮件和面谈讨论,最后才决定让我来广州起诉。
南都:你考虑过这场诉讼的成本和输赢得失吗?
陈立雯:来广州的交通有工作经费,就住在朋友家里。很难定义输赢……垃圾焚烧项目发展这么快,社会监督跟不上。环保部门不公开信息,我们不知道是没有监测这些指标,还是他们不公开。我是想通过诉讼来影响、碰撞,促进这些模式的形成。
南都:等待开庭期间,广州市环保局是什么态度?
陈立雯:市环保局收到越秀区法院传票的第2天,就回了我一封邮件,说可以补充公开另外一部分材料,倒没有说让我撤诉。其间我又向几个省市起诉信息公开,有的地方快到立案时就打电话跟我说“别打官司了,我们把资料给你”。
南都:第二次庭审时你去了李坑现场,当地居民对你的起诉有什么反应吗?
陈立雯:他们知道,会觉得你做的事挺好。他们会很愿意听你的意见,但这离他们实际行动起来还很远……下一步希望和大学教授到李坑实地检测重金属,也是希望向他们科普。
采写:南都记者 陈万如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