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G等新能源汽车已在北京公共交通运营中逐步推广使用,未来4年,北京公交将大量使用新能源车替代燃油汽车。本报记者 贾同军摄
本报讯(记者 骆倩雯)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的推广应用是优化机动车结构、减少污染排放的有效途径。到2017年,全市要力争发展20万辆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其中30%为公共领域用车,包括公务用车,70%为个人使用。
新能源汽车是指除汽油、柴油发动机之外所有其它能源汽车,包括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其废气排放量比较低。市科委新能源新材料处处长许心超介绍,目前,本市整体投运的新能源汽车有11555辆,纯电动车4500辆,涉及出租、物流、公交等方面。
根据《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分解》中的要求,本市还将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到2017年底,全市要发展20万辆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其中,政府公务用车要率先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市科委今年将研究制定鼓励个人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明年计划实施。许心超透露,这20万辆新能源车中,30%是公共领域用车,包括公务用车,其余的70%为个人使用,“新能源汽车只有开进千家万户,蓝天治理的效果才会更好。”
许心超告诉记者,本市目前发展的是区域电动出租车,10个远郊区县除门头沟外,已经有9个区县在跑电动出租车,目前共有1600辆,是国内数量最多的。他坦言,电动出租车现阶段不挣钱,发展到一定规模能实现微利,但发展主要是为了做持续的公益事业,解决百姓的出行问题。此外,在发展过程中,很多车厂不仅能实现自己规模的快速扩张,还能让消费者参与体验,效果不错。
说到电动车,就不能不说到其配套的基础设施。许心超介绍,目前本市共有1500个充电桩,5个大型充换电站,暂时没有对私人和租赁开放。在目前的建设中,采用的是“郊区包围城区”的方式。许心超认为,随着电动出租车发展规模的扩张,各郊区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充电网络,“不用担心开到别处就开不回来,比如开到房山,就直接可以在房山充电。”
除此之外,本市也在探索商业模式,建立了三个保障平台。许心超透露,第一个是运营保障平台,所有公共领域用车和部分私人用车都纳入该平台,实时监控,保障安全使用。“车辆一旦出现异常会自动报警,如果是电流过大,平台将限制电流,如果问题较小,则提醒驾驶员注意。”第二个是目前正在试运营的智能充换电服务管理平台,市民可以通过手机下载客户端使用。该平台可以根据车的电量和消耗量,帮忙找到最近的充换点,实现充换电站的智能管理以及导航、预约等功能,驾驶员完全不必担心充电站在哪。最后一个是检验检测平台,车辆年检时可以帮忙检测车辆的高压系统、绝缘等问题,保障车辆行驶安全。
到2017年,本市还将力争实现“电动北京伙伴计划”双百工程,即在全市100个科技园区、100所学校(院所)实现电动汽车租赁全覆盖,建成公共“园校”电动共享租赁网络。
(原标题:新能源汽车2017年将达20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