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七月,戈壁风正劲。
来自甘肃电网的消息,给发展中的甘肃清洁能源带来鼓舞:7月23日,甘肃风电发电出力和日发电量再创新高。这一天5时,甘肃风电发电出力达到376.6万千瓦,占当时全网发电的29.0%;用电负荷占到全网的43.2%。这一天,全网风电发电总量达到7231万千瓦时,占当日发电量和用电量的20.1%、25.3%。
在远离负荷中心1000多公里以外的电网末端,建设全世界最大的风电基地,是一个富有挑战精神的战略。自我省提出建设“风电走廊”至今已有7个年头。7年里,甘肃风电经历了从快马加鞭到稳中求进的过程。促使这种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足够的通道,以满足新能源日益增长的上网需求。
建设更大容量的电力输送通道,关系着风电、光电等新能源建设的兴衰成败。2010年,河西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及酒泉一期风电场送出工程建成,为酒泉风电乃至甘肃新能源建设注入活力。据统计,河西750千伏超高压输电工程投运一年,酒泉风电上网在甘肃电网中的比重日趋增加,2011年上网风电比上一年增长了260.59%。可以说,这条输电线路为风电大规模外送架起了一条宽阔的“电网高速公路”。
制约新能源发展的客观因素不仅仅是通道问题。风电及光伏发电具有间歇、波动、不稳定等缺陷,大规模上网对电网安全带来重大安全隐患。业内专家对风电上网有一个形象的说法——“3岁的孩子驾车上了高速公路”。事实上,相对于其他水电、火电等电源,风电的确是一个调皮而任性的“孩子”,它充满活力,不知疲倦,但来去不定,无影无踪。如果人们决定让一个3岁的孩子驾车上高速,就必须配备一个甚至几个“成人”做“副驾”。从专业层面讲,就是需要配置规模相应的其他电源承担调频调峰任务。到2015年,甘肃风电规划装机容量将达到1700万千瓦以上。这就是说,如果要实现1700多万千瓦风电外送,那么就必须在风电基地再建相应规模的水电或火电。而在河西地区发展大规模水电、火电几乎毫无可能。即便是调动全省所有发电机组调峰,也无法满足目前风电和光电调峰需求。
在更大范围解决清洁能源调峰已经是不容回避的问题。继2010年河西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及酒泉一期风电场送出工程投运后,在国家电网统一部署下,新疆与西北750千伏电网联网第二通道工程于2012年5月开工建设,这意味着甘肃清洁电源有了更强大的调峰后盾。它的建成,为我省清洁能源的送出及消纳提供了有力支持。随着新疆与西北联网第二通道的投运、风电场整改效果的显现和750/330千伏网架结构的完善,甘肃电网安全运行和风电场安全发电水平及河西地区风电送出能力大幅度提高,为我省新能源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专家预测,随着新疆与西北联网第二通道的投运,今年下半年,甘肃风电和光电上网外送比重将大幅度提高。
输送通道的扩充和调峰调频能力的增强,并不意味着新型电源建设就可以信马由缰、任其自然。事实上,除了技术原因和政策因素,目前制约风、光电发展的最关键问题还是市场消纳。
统计表明,截至去年底,我省发电装机容量已达2957.87万千瓦(其中,风电建成装机660万千瓦,光电装机100万千瓦)。全省发电量(全口径)1107.04亿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为994.56亿千瓦时。也就是说,除自用电量外,每年需要外销的电量达100多亿千瓦时。这还不包括火电限发电量。如果加上限发的火电负荷,每年全省需要外销的电量约在220亿千瓦时。去年,全省跨区跨省售电尽管达到125.26亿千瓦时,但与上年相比下滑17.9%。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各地都在加紧包括新能源在内的电源项目建设,短期看,电力外销并无太利好前景。
实际上,新能源建设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关键还是要在更大范围内解决市场消纳。专家建议,首先促请国家进一步支持甘肃能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其次,大力发展适应风电和光伏电站出力特性的负荷项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促使其电量就地消纳。
因此,在诸多棘手难题尚面临待解情况下,应加强新能源规划管理,统筹新能源开发与负荷发展、外部市场需求相协调,做到新能源项目与电网配套送出工程同步核准、同步建设、同步投运,实现电网、电源、电力市场的协调发展。
(原标题:【热点聚焦】促进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