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住在兴华小区的市民张海力推开窗户。蓝天白云下,一缕冬日的阳光温柔地停在脸上。“天儿不错,可以带孩子多在外面玩一会儿。”
我们的环境越来越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是,环保人员任重道远,今年,他们继续在艰难中行进。
翻开每周一期的《太原日报》“蓝天碧水”专版,曝光名单让一些惯常于寻机偷排的企业瞪大了眼睛,严重超标的企业被挂牌督办、列入环保黑名单,不少排污企业明显感觉到了压力,有人形容这是新一轮环保风暴。
为了环境的美好,环保执法人员牺牲了双休日、牺牲了节假日,对恶意违法排污企业严厉惩罚,决不手软。有人分析说,这是环保执法理念的转变。服务经济发展,强化科学监管。环保不仅是治理污染,更应该为经济发展服务,这是环保法赋予环保部门的神圣职责,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迟迟徘徊大背景下,环保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
我市在今年继续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以二氧化硫、烟粉尘治理为重点,共投资8亿元,在电力、冶金、焦化等重污染行业组织实施了22个大气污染限期治理项目,太原第一热电厂13#机组电袋结合除尘设施改造、太原煤炭气化集团公司焦化厂化产综合治理等一批重点污染源得到了有效治理。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煤炭、焦化、铸造、造纸等行业的26个企业实施了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太钢2亿块粉煤灰制砖等10个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建成投产,年可利用高炉矿渣等固体废物125万吨、节约标煤3.3万吨,减排二氧化硫158万吨。我市还积极组织实施21项污染减排重点工程,完成了第二热电厂0#发电机组改造等一批二氧化硫减排骨干工程。此外,在全市48家企业安装了119套大气自动监控系统,为确保重点企业污染防治设施规范运行、发挥效益奠定了基础。在施工工地和园林绿化工程工地扬尘治理措施方面,我市明确了各类施工工地的环保标准,组织完成了西山煤电集团西铭矿、杜儿坪矿和官地矿煤库全封闭筒仓工程,对太钢大槐沟渣场实施封场治理,对煤气化矸石电厂外围、西铭收费站周边进行了环境综合治理,清徐、古交对洗煤行业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
早上6时,住在七府坟社区的杨德金没有像去年冬天那样急匆匆去给炉子通火、添煤,而是悠闲地摸了摸家里的暖气:“还挺暖和。以后冬天就省心了,不用点炉子生火,家里既暖和又干净。”杨德金家里的变化是我市城中村燃煤污染控制工作的缩影。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深入治理煤烟型污染,实施绿色采暖工程,全市万户平房居民告别小锅炉,用上了清洁、安全、舒适的采暖设施。我市共拆除了53个城中村的7915台土小锅炉,完成省下达5000台任务的158.3%、市政府7000台目标任务的113%。这些城中村燃煤锅炉的拆除,使全市因为燃煤减少原煤35万吨,冬季采暖期期间城中村小锅炉影响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的压力有所缓解。今年,我市继续积极推进集中供热,市区新增集中供热面积750万平方米,拆除分散采暖燃煤锅炉48台,年可减少原煤6.3万吨,减排烟尘230吨、二氧化硫497吨。
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奋斗,我市空气质量有了新的变化,市区二级以上天数到12月15日达到291天,全年预计减排二氧化硫1万吨、化学需氧量4500吨。
也许,人们不能清楚地回忆起一年来跨越每一步所留下的脚印。但冬日的暖阳下,人们能够真切感受到的是,太原湛蓝透亮的天空越来越多,曾经混沌的空气越来越清新,大家的心情也由此变得温暖而愉悦。本报记者梁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