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游客却在其源头发现了大量生活垃圾。附近村子一位赵姓老人说:“村里的垃圾基本上都是倒在那边的,没人管。”(《郑州晚报》6月24日)
红旗渠源头污染,其实不过是当今我们乡镇污染的一个普通例子而已——只因其声名远扬,更易为民众和媒体关注罢了。
城市环境问题多年来受到各方重视,可近年来我们不少乡镇的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因环保意识差、治理不力等原因,其污染程度甚至超过了城市。如不能尽快、有效地防治乡镇污染,“生态文明”建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曾经蓝天白云、被誉为最后“精神家园”的乡村,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其环境污染却让美丽乡镇蒙上了挥之难去的阴霾。究其原因,一是受多年来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城市重污染企业“上山下乡”、“先上车、后补票”的作坊式生产等的不利影响;二是过度依赖化工产品使用的农业生产模式,化肥、农药随意超量喷施,土壤与作物污染日益严重;三是乡镇居民卫生环保意识跟进不力,生活垃圾随处堆放且缺少卫生处理;四是乡镇缺乏环保基础设施,环保经费投入较之于城市更是相形见绌,乡镇政府环保管理难以到位等。
大力提升乡镇环保意识,已经刻不容缓。要积极扩大乡镇环保宣传,让乡镇环保深入人心,以努力凝聚乡镇环保共识。让城乡环保宣传、治理等实现一体化,特别是要提升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从其思想源头上根除污染孳生的温床。
边保护,边治理,坚决摒弃“站、等、靠”的惰性思维。各地应将生态乡镇、生态农业等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当地总体发展规划之中。实施财政政策、资金倾斜,积极鼓励乡镇生活垃圾集中清运,统一处理;统筹乡镇企业园区发展,实现工业垃圾集中处理;提倡发展生态农业,减少不必要或过量的化肥、农药喷施;在乡镇逐步发展和使用自来水,统一规划,做好污水的排放和治理。
作为污染重灾区的城市,也要严格禁止其工业污染向乡镇随意扩散和蔓延。
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还应丰富乡镇环保市场激励机制,让乡镇居民能从生态环保发展中受益。同时,还应激励民间环保组织、环保人士积极投身乡镇环保事业,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公民在环保方面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为有源头活水来”——愿“人工天河”红旗渠早日恢复碧水长流的美丽景象,成为中国“生态文明”、“美丽乡村”耀眼的一面旗帜。
(原标题:红旗渠源头污染背后的乡镇环保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