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广州天河区正佳广场门口,天河商圈响应“地球一小时”活动,天河商圈熄灯一小时,大家在由蜡烛拼成的“60”(分钟)前面鼓掌(昨日《南方都市报》)。不仅广州,多地举行该活动都点起蜡烛,一个旨在宣传低碳环保的活动却是采取熄灯点蜡烛这种不低碳不环保的方式,也引起了网上一些人的批评。
我这几天正在尼泊尔旅行。在加德满都,晚上出门我才知道,原来即便是市中心繁华地带,此地晚上路边也是没有路灯的。黑灯瞎火之下,好几次险些“扑街”,我才开始怀念起广州的好,更确切地说,怀念起有灯的地方的好来。回到旅馆,打开电脑浏览网页,就看到了上述消息,国内许多大城市,此时正参与全球接力“地球一小时”的熄灯活动,居民中响应的也不少。网页还没看完,一阵黑暗袭来,原来旅馆又停电了,窃想如果在此地倡议“熄灯一小时”,会不会有一种“何不食肉糜”的感觉。
“熄灯一小时”行动的价值和意义,难以用到底是“节电”还是“费电”来归纳——— 任何集体行动都要付出经济成本。批评者指出,消耗大量资源来宣传“地球一小时”活动,其所排放的碳,已经远远大于关灯1小时所能节约的碳,作秀成分多于实际意义,纯属“自我感觉良好的伪环保主义”,批评得没错。但是,假如把熄灯一小时反而增加的耗电量支出,作为公众教育的投资,是不是能在民间环保普遍的无力感之中,燃起少许希望的火光?
作为“公众教育”的熄灯一小时,不是要制造新的城里人的节日,一个全民性的环保大“趴踢”(在这样的趴踢里,常见的是间歇性发作的媒体明星“纷纷献计献策”,各种走“低碳路线”的豪门盛宴或慈善表演),而是要催生勇于问责的公民行动。比如,拦下1.5亿元光亮工程的广州“光头哥”、“拇指妹”,其个人意识的提高,难说就未从“熄灯一小时”这里得到灵感。
集体行动需要理性计算,需要有人匿名在网上精确计算统一熄灯带来的负荷量是多少,给电网造成多大冲击;同样,也需要基于理想、饱含勇气的振臂一呼,就好像拇指妹,实名现身广州建委送上“大拇指”。警惕“爱心被消费”,依然要有爱心;“最后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流下来”,依然要追求真相——— 耗电量的真正大头在哪?能耗为什么降不下来?能耗背后的利益被谁拿去了?灭灯之关键,不灯灭之后你要干点什么,而是要真正为了减少碳排放而行动。 □兽兽
(原标题:[街谈]地球一小时,警惕自感良好的伪环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