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22日电 最新一期《学习时报》刊发了一篇题为《雾霾污染教训值得警醒》的文章。文章指出,雾霾天气凸显中国“生态赤字”的短板,暴露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如果不对环境保护中失职的官员加以问责,先污染的发展模式就难以改变,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就难有所作为。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中东部地区持续雾霾天气。由于大气条件等原因,雾霾笼罩在北京、南京等多数主要城市上空,难以散去,多地遭受严重污染。灰尘对人危害很大,特别是小于2.5微米的微粒(PM2.5)对人体危害最大。雾、煤烟、汽车尾气、建筑粉尘以及工业排放的有毒混合物滞留空中。一些人感到喉咙痛、眼睛刺痛、胸痛、头痛等不适,医院呼吸科人满为患。
文章称,中国的现实是空气污染依然严重,“先污染后治理” 的发展模式没有根本改变。这说明中国的科学发展观还只是流于形式、流于口头,环境保护政策的设计和执行还有问题。据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称,中国500个大型城市中,只有不到1%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标准。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迎接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时候,希望寄托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结合起来,实现跨越式发展。这种跨越式发展当然包括跨越环境污染的阶段,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文章指出,十八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此次雾霾天气凸显中国“生态赤字”的短板,暴露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
文章同时提出,中国制定了较完备的环境保护法律,但由于缺乏执法,缺乏问责,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方式往往被默许,环境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糟糕。如果不对环境保护中失职的官员加以问责,先污染的发展模式就难以改变,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就难有所作为。
李克强1月15日在谈及空气污染治理问题时指出:“积累问题是个长期过程,解决问题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但是我们必须有所作为!这件事需要树立全民意识,需要全民参与,共同治理。”
文章强调,政府的作为就是依法治理环境,加强制度建设,加强环保问责;公民的作为就是公民环保意识的觉醒,监督政府、企业和他人,约束自己。
文章认为,只有从顶层到底层的上下良性互动,才能真正走出中国环境保护面临的困境。这种互动既包括环境保护的制度政策的设计与执行,也包括工业的组织形态与生产方式的转变,更包括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监督与问责。
文章还援引了英国和美国的两件污染案例。并指出,上世纪50年代,英美等国正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为了迅速积累财富,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伦敦曾被称为“雾都”,洛杉矶曾被称为“美国的烟雾城”。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公民环境意识的觉醒,政府环境保护的作为,使伦敦和洛杉矶都成为环境良好的城市。
(原标题:雾霾污染引环保反思 分析称暴露经济社会发展软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