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环保,要去环保-环保信息网(17环保网)
  • 当前位置:环保信息网 > 环保行业资讯 > 行业新闻 > 中学生是环保的潜在力量

    中学生是环保的潜在力量

    来源: 新京报切记!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2012-12-10 访问:

      交流结束后,马军送给郭雨培2本书,其中一本是耶鲁大学教授的著作《Green to Gold》。

      郭雨培

      17岁,北京市第八中学高三学生,曾担任2011年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气候酷派”绿色大使,也在学校成立环保公社并组织一系列公益环保活动。

      互动方式:和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谈话1小时

      强二代关键词:环保与公益

      繁重的高中学业压力并没有影响郭雨培参与环保的热情。郭雨培说,在英国读初中的三年里收获的异国文化和公益意识让她开始关注环保,而与同学一起展开低碳宣传,成功说服教师双面印刷的经历则让她相信,普通学生也能为环保献一份力。

      推广在校生拼车、组织学生去百望山植树、组织环保小论坛,倡导学校里废纸回收、双面打印,从去年10月成立四叶草环保公社以来,郭雨培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希望结合宣传与实践,改变中学生群体对环保与公益的认识。但她也发现,在高中开展环保类公益活动,远没有大部分人想象的那么简单,老师与同学们的误解或漠然、组织活动时的身心压力,都是她必须面对的挑战。她希望通过和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的交流,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路径。

      “作为一个中学生,能为环保做这么多已经很棒了”,马军首先肯定了郭雨培的努力。就郭雨培所面对的困惑与挑战,他也通过讲述自己如何一步步建立我国首个水污染公益数据库——“中国水污染地图”,如何通过吸引公众参与推动环保问题的解决,以及其间曾经历的挫折,给了郭雨培很大鼓励。

      “做NGO(非政府组织)非常辛苦。在中国NGO空间比较小,虽然有所扩展,但依旧很有限。我们需要在适应空间的同时,又做出一些推动。定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并执着于这个目标。同时,不断提升工作的专业性,这也有利于赢得公信力、提升各方支持。”

      完成高中学业后,郭雨培计划到美国留学,也希望在留学过程继续环保事业,曾在耶鲁大学做过访问学者的马军则给郭雨培介绍了美国院校有哪些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当日,马军还给郭雨培介绍了两本书,一本是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著作《关于环境问题的若干思考》,建议她“先知道中国面临的大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另一本是耶鲁大学教授所著的《Green to Gold》,帮助她了解国外企业的绿色环保策略。

      ■ 对话

      “想获得支持自己要先做好”

      郭雨培:在英国读书时,我发现从政府、学校到学生都很关心环保,并积极行动。但回到国内,我的同学觉得环保很重要,但与学习关系不大。如何才能获得别人的理解和支持?

      马军:我们目前的教育体系存在欠缺,教育机制也需要加以改变。在整个社会公益层面,还需要给年轻人更多空间。在欧美国家,参与社会公益需要成为素质教育和对学生全面培养的一部分,而不是学生生活中的某种调剂或做做样子。

      要想获得别人的理解和支持,你首先要做好自己,即在做好主业的同时不放弃兴趣。就我的经历而言,我先在媒体工作,后来在环境咨询公司,又去美国做了一段时间访问学者。我一直有正常工作,环保是我的爱好,这是个辛苦的状态,要找两边的交集。环保没有影响我的工作,反而帮助了我的工作。比如去外地采访,空闲时我会去周围的河道探访,去社区了解情况,那时还没有专门涉及环境保护的报道,我对水资源保护的兴趣很多时候帮我开辟了新领域。

      郭雨培:你觉得在环保运动中学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马军:年轻的中学生可以在环保运动中起到重要作用。作为潜在力量,年轻人往往能以全新的、开放式的想法,创造出很多有创意的传播方式。比如,前段时间针对Marks &Spencer在华供应链存在环境污染的问题,北京四中的学生用iphone拍了一些视频,表明他们使用过Marks & Spencer的产品,希望企业能在环境污染问题上有所回应。我们在发布会上播放了这一视频,效果非常好。我们也通过许多方式吸引学生的参与,包括在大学做巡展,演讲。但与国外相比,我们做的还不够,未来需要开发出更多适合年轻人的工作。

      郭雨培:你们会接纳中学生志愿者吗?

      马军:我们的志愿者主要由年轻人组成,他们承担了大量数据整理工作,也帮助我们推动企业实施绿色采购。我们也有部分中学生志愿者,但他们大都在国外读书,他们也能做包括电子地图、网上定位等很多工作,以及在我们推行的绿色供应链、绿色信贷项目中,对上市公司信息做收集整理工作。

      “希望你一直关注中国国情”

      郭雨培:你建立水污染数据库时遭遇了哪些困难?

      马军:2006年初开始构思,9月发布第一期数据。当时,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对着Excel表格,组织志愿者填数据,检查确认。有一位同事后来说,当时他几乎坚持不住了,人家的社团都有各种活动,我们却天天跟数据打交道。到2006年11月,终于有一家500强企业找上门,说报纸上引用了我们的数据称他们是污染企业。这件事给了我同事极大激励,让我们看到了数据的价值。那时也有了一些公众参与,后来又有了新的工具,比如微博就给我们提供了极大帮助;有了新的IT技术,让公众可以“随手拍定位污染源”。

      郭雨培:“中国水污染地图”中不少污染信息是由公众提供的,您如何让公众保持持续参与的热情呢?

      马军:刚开始做水污染地图时,有一种想法认为NGO就是依靠公众,把水污染地图做成像维基百科一样的东西,但我并不认同。我们需要依靠公众,但不能坐等公众参与。打个比方,你自己有一棵大树,才能招来百鸟和凤凰。所以我们希望先建立数据基础,且这些数据要对公众有价值。我们最初的数据都来自于政府的信息披露,把它们汇总到一起,用电子地图的形式方便公众检索,形成公众可用、好用的平台。后来逐渐出现一些好的变化,即报告水污染信息后,一些问题有所解决,这时公众的热情就会被点燃了。

      郭雨培:我计划大学去美国留学,您曾到美国做访问学者,美国有哪些资源或途径能帮助我了解更多环保方面的内容?

      马军:在耶鲁访学时,它的图书馆是让我最羡慕的,里面有浩如烟海的材料,你可以多方涉猎。国外学习强调大量阅读,我在访学时有一门课上读“Environment Law and Policy”,它不仅介绍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政策,讲述了一个个判例,也告诉你这些法律是怎么来的,什么事件促使政府走上了立法道路。这跟我们教学的方法很不一样。但在中国实现不了。环境保护是全球共同的课题,未来很有前景,国外的学习能让你了解他们走过的道路和积累的经验教训,但希望你一直关注中国所处的现实国情。

      采写/新京报记者 缪晨霞 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原标题:中学生是环保的潜在力量)


    环保 环保新闻 环保资讯 国内环保新闻

    上一篇:南京宁高节能环保产业园聘请6名企业家为创业导师
    下一篇:向“环保斗士”求教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