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达尔问、环友科技和南京绿石等五家环保组织10月8日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了49家纺织企业及其原料供应商在中国的环境表现,其中47家被查出不同程度的环境违法问题。面对质询,阿玛尼、梅西百货、CalvinKlein、家乐福、迪士尼等19家企业尚未作出回应。环保组织认为,这些知名企业对供应链管理上的缺失,客观上促使污染企业降低环境成本去赢得订单,最终损害了中国的环境和社区百姓的健康。(10月9日《法制日报》)
国际知名奢侈品牌、百货企业之所以拒不回应环保组织的质询,很直观的原因在于后者们给予其的压力还不够大,是国内环保组织等社会组织发育建设长期得不到良好环境、进而话语权受到影响的反映。如果此次发起质询的是欧美国家那些历史更久、影响力更大、很可能掀起现实抗议行动的环保组织,涉事跨国公司的表现很可能又是另一个样子。
在欧美乃至日韩等许多国家,环保、劳工等类别的民间组织发起的质询和抗议,往往会比政府下达的处罚,对涉嫌违法或卷入不道德交易的企业、企业家会形成更大更为持续的舆论压力。要求跨国公司履行供应链管理责任特别是环境保护、劳工保护责任而形成的“公平贸易”行动,就是由这些民间组织掀起,目的是促成制造业岗位回流欧美日韩等国。迫于压力,包括苹果公司等诸多跨国公司近年来也的确推动了供应商、代工企业改善劳动环境等一系列行动。
问题在于,跨国公司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多轮供应链重组,周期性变更代工制造伙伴,就是出于利润考虑。当初,跨国公司从美国、欧洲、日本转移生产线,旨在规避这些国家强大的工会组织和政府干预力量。产业资本及其背后的金融资本的趋利性决定了,当一个代工制造区域的劳工保护、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渐趋完善之时,必然是进行下一轮重组转移之日。
“公平贸易”行动的出现,让跨国公司重组转移生产线、代工伙伴的自主性受到了遏制,而富士康等代工企业极富竞争力的工艺水准也部分改善了代工企业一方的博弈地位,但仍无法对抗(只能延缓)利润导向驱动的商业行为。不是所有代工企业都具有富士康那样的工艺水准,也不是所有代工企业都能发展到富士康那样的巨大规模,进而会始终受到从跨国公司所在国到代工企业所在国的公众集体关注,据此,欧美等国“公平贸易”带来的供应链改善只能是部分的、受到重重局限的。
尽管此番中国本土的民间环保组织发起的质询,遭到了多家跨国公司的冷漠对待。但只要这些组织的发展获得更为理想的制度环境,只要围绕环境保护、劳工保护等价值目标的公众参与不受到某些人为的限制,就会形成更强的制约力量,跨国公司在华经营及供应链管理的情况就会趋向于在欧美日韩等国那样的规范。在实现以上目标的前提下,中国市场的广阔性、特殊性会进一步发挥阻遏跨国公司生产线、供应链转移的作用,中国的环境保护、劳工保护水平会上一个大台阶。
[稿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编辑:王俞]
(原标题:跨国纺织企业为何漠视环保组织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