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记者 谢庆裕
一边是地产商打着关爱环境及生态的旗号,举行“寻找萤火虫”放飞活动,另一边是环保组织对此强烈抵制,呼吁“拯救萤火虫”,要求放飞者对小生命的死亡道歉。从8月下旬至今,承载童年梦想的小小萤火虫掀起了小生物种群保育的讨论仍未停止。
类似的争议并非孤例。据媒体报道,本月中旬,科考人员在长白山进行地质考察时,意外发现几只狐狸非常饥饿,而且主动向人要食物。科考人员怀疑它们是私自放生的。“人工饲养的狐狸不具备在野外猎食的能力,放生到山中会饿死。这种盲目的放生无异于杀生。”
专家指出,一方面,“放生”的踊跃可能会催生捕捉的繁荣,另一方面,不少被放生到新环境的生物,不仅存活率极低,甚至也会造成当地生态系统失衡。
奇遇3万只萤火虫反成抓虫闹剧
“征集万人转发,只为登报道歉。死亡萤火虫3万只……文明城市情何以堪?”本月以来,环保组织“绿色珠江”一直将这条微博置顶,引来众多环保人士与热心网友的围观声援。
事件源于今年9月1日晚上,东莞某知名地产商举办的3万只萤火虫放飞仪式在争议声中如期举行。放飞仪式最终演变成市民争相抓虫的“闹剧”,对此早持反对之声的环保组织认为地产商一意孤行难辞其咎。
早在8月底,举行放飞仪式的天××景楼盘就在报纸上刊登《9月1日在东莞奇遇30000萤火虫》的商业活动预告,引发网友和环保团体的口诛笔伐。8月27日,广州环保团体鸟兽虫木自然保育会在官方微博发公开信,要求该楼盘暂停活动,或仿效南京的类似主题活动改用LED灯代替。东莞“绿色珠江”等众多环保组织加入呼吁行列。公开信质疑活动用的萤火虫来源,并认为城市不适合萤火虫生存,此举将导致大量萤火虫死亡。
“呼吁似乎有点效果,原来准备发给市民放飞的萤火虫,改成了集体放飞市民围观”,但在绿色珠江总干事王华礼看来,这并未避免萤火虫的“杀身之祸”。
“3万个萤火虫一放飞,数百名楼盘业主就涌入不足50平米的草丛将其抓走、甚至不慎踩死,不到半小时,就只剩下侥幸逃生的几个在高空闪着光点。”王华礼称,“萤火虫怕光,怕嘈,这些萤火虫落入捕捉者手中,活不过多久便会死掉”。
商业营销令萤火虫惹杀身之祸?
面对网上发出的质疑声,活动举行当天下午,开发商在其官方微博发表了一则《关于萤火虫放飞活动的环保倡议声明》,该声明表示活动将如期举行,并对环保人士的质疑进行了回复。
声明称,放飞活动所用的萤火虫来源于一个位于东莞松山湖的萤火虫培育销售中心。萤火虫是采用半人工仿生繁育办法,并通过防真菌感染温室实行卵孵化而成。对于网友认为放飞会带来物种入侵的说法,声明回复,活动所需萤火虫在活动前12天内筹集,并在运抵本地前,已经在中心进行了交配产卵,用来防止其在本地的繁衍滋长。
声明表示,萤火虫成虫各品种生命周期大致为7-15天,萤火虫放飞10天内,将严禁行人通行,由安保进行区域管制,并关闭区域所有照明灯光,防止声染、光染等人为伤害。
对此,长期关注昆虫保护的王华礼不以为然。萤火虫的成虫周期最多只有两个星期,并且在羽化后4天内进行交配,产卵,之后会迅速死亡。“如果是活动前12天内筹集,并已经产卵的萤火虫根本无法大规模运抵东莞。”
“此外,根据我长期研究萤火虫的经验,本地的萤火虫发光亮普遍不大,但当晚放飞的亮度比较高,很可能是外面捕捉来的品种。如果是这样,很可能会冲击本地种群。”
“放生”反成“杀生”屡见不鲜
萤火虫发光,其实是雌雄间通过闪光交流,直至相会、结合、产卵,随后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所以它们被称为爱情之虫。每逢七夕前后,不少情侣都选择放生萤火虫制造浪漫,不过这样的放生活动掺杂着人们“一厢情愿”的因素,其对物种的影响一直广受争议。不少被放生到新环境的生物,不仅存活率极低,同时也会造成当地生态系统失衡,但类似活动仍此起彼伏。
早在2010年七夕期间,广州白云山管理局为营造节日气氛,也曾在云南购买2000只萤火虫在山顶放飞。由于现场光线太强以及人多嘈杂,萤火虫有些“水土不服”,并未如主办方及游客所期望的那样发出大片星光。
今年七夕,厦门的几十对情侣在萤火虫主题公园把主办方事先装在瓶子里的萤火虫放飞。而同样计划于当晚放飞万只萤火虫的南京弘阳广场,则因众多网友抗议,临时取消活动。
而在网上,以供人放飞为噱头的萤火虫销售同样火爆。记者从淘宝网搜索到,许多网店的萤火虫都以每50个到100个为单位一批成交,每批售价达两三百元,但最近不少网店仍有几十批成交,由于萤火虫较脆弱,一般多送10%的量以弥补运输中死去的部分。
“人们热衷放飞,其实是鼓励捕捉。”王华礼直言,目前萤火虫的人工繁殖技术成本较高,成活率低,要有那么多萤火虫供放飞,只能直接捕捉。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昆虫学教授付新华也明确表示,反对在城市里进行萤火虫放飞的商业行为。他介绍,萤火虫原本可在城市里存活,但现在城市发展太快,灯光污染太强烈,萤火虫的栖息地被切割成无数碎片,萤火虫会逐渐因为栖息地片段化,无法进行种内基因交流,逐渐种群衰亡。“在城市中进行商业放飞,最后萤火虫存活率为零”。
■观点
给动物生存净土
爱护才回归理性
放生者应在熟悉放生生物习性后再进行相应的放生,而不应单纯地“一厢情愿”,专家们指出,要防止放生行为掺杂过多的利益因素而演变成“伪民俗”。
付新华在微博中指出,虽然放生者是出于好心和善意,不过不少非原生物种根本不适宜放生,若放生不当反而易变成“杀生”。
“‘非科学’的放生实际上已背离了拯救动物的本意。”中科院动物所学科交叉研究促进中心主任解焱认为,不论是家养动物还是异地同种生物(“亚种”)放生到异地,都有可能破坏当地的遗传多样性,甚至带来变异疾病。这既不利于被放生动物的生存,也可能威胁到当地原生动物的发展。她强调,放生是一种复杂且专业性强的行为,需通过科学评估,由专业人员指导进行,非专业组织自发的放生行为不值得鼓励。
付新华建议,商业行为帮助和保护萤火虫的最好方式,应该是建立萤火虫保护区,在保护区内开展生态赏萤。
上述想法也在东莞开始探索。位于松山湖的东莞首个萤火虫观赏区本周六起将对外开放,开放时间暂定每个星期六的晚上,参观者需提前预约。
对此,王华礼表示,这种做法思路无疑是好的,关键是要做好相关知识的宣传,切实保证有序观赏,避免不文明的人为破坏出现。据悉,上海市林业主管部门正在研究与相关社会团体合作,建立对擅自将引进的野生动物放生于野外等行为的长效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