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环保,要去环保-环保信息网(17环保网)
  • 当前位置:环保信息网 > 环保行业资讯 > 行业新闻 > 中国能源基地的战略转型之路——看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新气象

    中国能源基地的战略转型之路——看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新气象

    来源: 山西新闻网切记!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2012-09-08 访问:

      原标题:中国能源基地的战略转型之路——看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新气象

      在山西“煤都”大同市大秦铁路始发站,一辆辆重载列车装载着2万吨煤炭运往秦皇岛。山西每年有4亿多吨煤炭通过大秦铁路运往东部地区。在山西13万公里的公路上,还有30多万辆货车源源不断地从煤矿坑口、煤场向省外输送煤炭。

      山西119个县(市、区)有94个产煤。像“输血”一样,60多年来,山西累计开采原煤120亿吨,其中90亿吨输往全国各地。

      长期高强度煤炭开发,使山西出现了“生态破坏、事故多发、资源浪费、贫富差距、产业单一”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近年来,山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加快转型,坚持不懈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山西实施了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发展循环经济、煤炭资源整合和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等战略措施,产业转型、社会转型取得明显成效。

      能源基地遭遇“资源诅咒”

      “点亮全国一半的灯、烧热华北一半的炕”,山西人经常这样自豪地说。60多年来,山西的煤炭供应全国28个省(区、市),煤炭重点订货量、出省外调量分别占全国的50%和70%以上。在2008年南方抵御雨雪冰冻灾害、汶川抗震、北京奥运等关键时期,山西能源保障的位置都不可或缺。

      能源基地建设成为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国家及省内各级政府对能源产业均采取了倾斜政策,山西煤炭资源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既有力支援了全国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山西经济发展。

      然而,长期高强度煤炭开采使山西付出沉重的代价。全省煤矿采空区2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8。采煤造成的森林损失和水土流失面积均达6000平方公里以上,全省超五类污染河道曾占67.2%。临汾、阳泉、大同三市曾连续三年成为全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小煤矿每采1吨煤要浪费6吨资源,每年破坏和浪费约20亿吨资源。在全省的自然资本中,资源资本正在日趋减少,200米内煤炭资源探明储量已动用了43.4%。

      更令人揪心的是各类煤矿事故曾“此起彼伏”。山西煤矿数量最多时达到上万个。众多小煤矿机械水平低、工人素质低,事故频发。60多年来,山西煤矿事故累计造成约3万人死亡和伤残。此外,“官煤勾结、贫富差距”等问题引发社会强烈关注。“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使山西饱受经济剧烈波动之苦,与发达地区以及周边一些省份相比,全省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等指标一路下滑。

      “资源开采越快,社会发展越慢”成为山西资源型经济的典型特点。有专家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急需优质、价廉的煤炭能源,具有独特资源禀赋的山西必须承担这个责任。但“增长优先、有水快流”的模式使山西承担了几十年的“粗放式发展成本”。这种粗放式开发行为虽然在短期为地方带来一定的财政收入,却要长期为之付出巨大的社会代价。山西的全面转型迫在眉睫。

      “黑色产业”“绿色发展”

      在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永宁集团的煤机制造车间,记者看到,工人正在紧张地操作。永宁集团是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后离石区现存三大煤炭企业之一。这个集团已由单一的煤炭开采发展到机械制造、电缆、现代农业等多元产业。离石区最多时有七八十家煤矿,2009年,山西省实施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后,离石区的煤矿企业减少到3家。

      2011年,山西率先完成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彻底告别 “小煤窑时代”,进入 “大矿时代”。全省矿井总数由2600座减少到1053座,办矿主体由2200多家减少到130家,保留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平均单井规模由整合前的30万吨提高到现在的100万吨;煤炭资源平均回收率由整合前的25%提高到现在的75%;能源保障能力逐年提高,2010年达到7.4亿吨,2011年进一步提高到8.7亿吨,再创历史新高。

      破解 “资源诅咒”,不是 “诅咒资源”,而是要高效、集约、清洁化利用资源。山西提出 “以煤为基、多元发展”,以循环经济路径提升传统产业,让 “黑色”煤炭产业实现 “绿色发展”,同时加快发展非煤产业、新兴产业。

      有60年历史的大同煤矿集团建设了全国煤炭行业首个产业链条最完整的循环经济园区,园区两矿十厂13个项目从原煤生产到加工实现“闭路循环、互为利用”。实施 “全循环”把煤炭 “吃干榨净”,山西煤炭产业的内涵正在发生质的转变。全省建设了20个煤炭循环经济园区,其中14个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园区初具规模,形成了同煤塔山、潞安煤基合成油、西山洗中煤发电、晋煤煤层气利用等循环经济模式,达到了煤炭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最大化。

      “依托煤不依赖煤,跳出煤不放弃煤”。2010年以来,山西食品、医药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全省工业平均增长速度,单一产业结构逐渐弱化,壮大制造业,重振轻工业,挖掘文化产业,非煤产业增长迅速,多元发展正在助推转型。全省煤矿企业在装备制造、汽车、生物制药等多个行业实施多元发展。2011年,全省煤炭行业非煤收入比 “十五”末增长7倍多。

      来自山西省水利厅的资料显示,随着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汾河不再断流,区域地下水位实现止降回升,河道水面宽度由过去的20米-30米提高到现在的50米-60米,河道中的动植物数量和种类明显增加,山西的母亲河汾河再现“流水哗啦啦”的生态景观。

      实施 “以煤补绿”机制,偿还“生态欠账”,成为山西省重要的民生工程。国家在山西已连续5年实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煤矿每产一吨煤都要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用于生态修复治理等项目,这成为煤炭大省山西转型探索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2007年以来,山西省利用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综合治理跨区域生态环境,集中支持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太原西山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十市十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生态环境得以有效改善。

      “黑色山西”正在改变,绿色和蓝天开始成为主色调。山西在全国首家建立了煤炭开发 “事前防范、过程控制、事后处置”的生态环境保护防线。纳入国家考核的5个重点城市全部摘掉了环境空气污染 “黑帽子”,全国113个列入重点考核的城市中,倒数22名内已没有山西省的城市。

      让 “矿难之痛”成为历史

      长期以来,以能源原材料生产供应为主的产业结构使山西陷于安全事故频发的怪圈, “矿难”一度成为山西的 “代名词”。

      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基础。山西进入 “大矿时代”后,煤矿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显著提升,直接提高了安全生产水平,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2008年的0.42下降到2011年的0.085,下降80%,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6。煤炭资源整合成为提升安全生产水平的治本之策。

      “安全发展”理念成为山西省上下的共识。山西采取了深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深化依法监管、深化专项整治和推进科技进步、推进安全达标、推进长效机制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出台了12个行业118条安全规定,对煤矿、尾矿库和危险化学品等行业企业推行挂牌责任制,并将企业、政府和部门挂牌责任人在媒体公告,接受社会监督。山西多数市级政府建立了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制度,按照财政收入的比例列入财政预算。去年,全省仅安全隐患治理就投入24亿多元。

      去年,山西国有重点煤矿集团科研经费达90亿元,全省煤矿4年提取安全生产费用460亿元。全省煤矿配齐了 “五大员”,非煤矿山配齐了 “六大员”,组成了安全监察 “五人小组”。

      经过不懈努力,山西省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在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大幅下降的基础上,2011年事故起数同比下降4.68%,死亡人数下降10.05%。较大以上事故以及煤矿、非煤矿山、道路等6大行业的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实现 “双下降”。到目前,两年未发生特别重大事故。

      让老百姓的 “腰包”鼓起来

      左权县拐儿镇老井村是著名电影 《老井》的拍摄地。一百多年来,深处太行山的老井村交通不便, “吃水靠天”。为了生存,村民们一代接一代打水井,付出几十条生命的代价,换来的却是151眼枯井。

      如今,老井村的151眼枯井成了北京、太原等地城市人慕名探访的旅游点。一位村民说,通了路、通了水、通了电视、通了手机信号和电话后,村里有了接待能力,游客可以在老井村住石板屋、吃农家菜、体验老井村历史。

      2009年至2010年,山西投资300多亿元,完成村通水泥 (油)路、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等农村 “五个全覆盖”工程。在此基础上,山西省又决定从2011年起,实施农村新一轮 “五个全覆盖”工程,即再投入300亿元,用两年时间实现农村街巷硬化、农村便民连锁商店、农村文化体育场所、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 “五个全覆盖”,今年将实现全覆盖目标。

      继2011年之后,今年6月,山西省政府再出台10项强农惠农补贴政策,投入资金31亿多元,比上年新增资金20亿元,加上山西近4年来出台的现在仍继续执行的强农惠农政策,2012年全省惠农资金规模将达50多亿元。

      转型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2011年,山西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实现 “同步增长”。2011年山西省经济增速达到13%,总量突破万亿元,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24.9%、25.1%,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5.8%、18.3%。

      去年,山西用于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财政性投资高达110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全省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0万个,城镇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达到90%,242万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全年共开工建设保障房44万套,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开工率居全国前列,一大批住房困难群众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山西还为全省低收入农户每户免费供应1吨冬季取暖用煤,确保了688万农户温暖过冬。

      新华社记者吕晓宇

      (新华社太原9月6日电)


    环保 环保新闻 环保资讯 能源

    上一篇:我省建设24个分布式能源项目
    下一篇:胡锦涛会见普京强调能源是中俄合作重点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