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路蒙 摄
安路蒙 摄
中新网兰州7月23日电 (解雯超 安路蒙 李之凡)甘肃文县一个偏远的藏族村寨里又出现了一群新面孔,他们身着白色T恤,上书“兰州大学文化行者”,穿梭在田间地头、村落人家。这是兰州大学暑期实践团的12名学子,利用假期时间赶赴甘肃文县的草河坝村进行实践。
白马藏族草河坝村位于甘肃文县的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内,该地区有大熊猫、珙桐等珍稀野生动植物,生态资源十分珍贵。草河坝村内汉藏杂居,少数民族风俗丰富。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受自然灾害和社区重建影响,森林木材砍伐及生活垃圾污染等问题较为突出。
因此,兰州大学的暑期实践团来到这里,希望应用传统习俗来推进当地的环境保护,开展一系列的田野大讲堂活动。
该项目的队长张美侨表示,今年是他们在此实践的第四个年头。他们希望借助田野大讲堂的流动课堂,深入田间地头和人家,给农民传播环保知识;而固定课堂以妇女小孩为对象,通过环保小卫士和妇女巡山队,鼓励村民亲身参与民间习俗和环境保护宣传工作,使空口号转化为全民参与的积极活动,给边远山区的环保参与增加新意义。
流动课堂形式多 田间地头讲环保
“大娘,正在收麦子啊,我们来帮忙了!”实践队员闫黎明和王学琛带着流动课堂的小黑板,来到半山腰的麦田里,和正在收麦子的大娘攀谈起来。
7月份正是草河坝村民收获麦子的时候,当地人会用驴把割下来的麦秆运回家喂牲口,然后烧掉剩在地里的麦秆根部,经常会看到半山腰燃起浓浓的烟雾。
针对这一问题,实践队员一边捆绑麦子,一边讲解着燃烧麦秆会对空气所造成的污染。
中午时分,大娘说:“休息下吧,喝口水。”大家便在地头围坐,从今年的收成谈到当地的习俗信仰。大娘说过去这里是神山,一草一木都要爱护,不能乱丢垃圾。当问到农业生产的垃圾如何处理时,大娘顿了半晌说,“我也知道不能乱扔垃圾,不过图方便就没有注意。”
两位大学生则从科学角度向大娘讲解了地膜、农药瓶、化肥塑料袋等垃圾丢在地里,会破坏土壤、影响庄稼的收成等环境知识。
大娘听完很吃惊,不知道乱丢垃圾的行为会产生这么大的危害,表示今后要多多注意。
话说到这,两位同学赶紧举起小黑板,指着小黑板讲道:“当您看到这个三角形的标志,说明垃圾是可以循环回收的,不能乱丢。”大娘笑着说好。
除了深入田间地头讲解环保知识,兰大的学生们还来到村寨的各家各户进行访谈。“您家平时产生的垃圾都怎么处理呢?”得到的回答大都是:“倒河里呗,方便省事,直接被冲到下流去。”垃圾直接倾倒在河里是村民处理垃圾的主要方式,这给当地的白马河带来很大污染,下流的水电站每天都会截留大量垃圾。
其实,草河坝作为今年联村联户选中的村子之一,新建了垃圾池,希望改善乱倒垃圾的现象。但垃圾池的数量有限,距离垃圾池比较远的人家还是会把垃圾直接烧掉或在晚上偷倒在河里。针对这些问题,队员们挨家挨户向村民宣传垃圾处理知识,让村民意识到了随便倾倒垃圾的危害。
固定课堂效果好 妇女小孩来环保
草河坝的年青人大都外出打工,村里的留守妇女和儿童很多,因此,实践队员将妇女儿童作为宣传环保理念的主要对象,为他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固定课堂。
“小朋友们,今天我给大家讲垃圾分类回收的小常识,垃圾可分为……”实践队长张美侨站细心地给村里的小孩讲解着。互动环节中,小朋友们争相抢答生活中常见的垃圾能否回收,不一会儿就写满了整整一个黑板。课堂最后,张说:“把学到的环保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争做环保小卫士,打造美好家园好不好?”小朋友们都大声说好。
张同学表示,他们将组织小孩子形成环保小卫士队伍,捡拾河边垃圾并监督乱丢垃圾的行为,践行课堂上的环保知识。
晚上干完农活的妇女们来到“绿色讲堂”,由队员尚睿担任课堂教师。播放完环保视频后,课堂正式开始。由于妇女的文化水平都不太高,在环保知识的选择题中,尚睿将题目读给妇女,再让她们给出答案。互动环节中,队员们上前和妇女一起,利用废纸、废塑料瓶等进行DIY小制作,变废为宝,妇女们学的津津乐道。
尚睿说,通过“妈妈绿色讲堂”,他们组建了妇女巡山队,带领妇女上山标示森林片区,巡查新栽树苗的生长状况,并制作出绿地图,以此增强妇女的环保参与度,共同保护自然环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