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7月22日消息(记者 庄胜春)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 随着可可西里的声名鹊起,越来越多的游客沿着青藏线涌入可可西里,特别是在当下的旅游旺季,垃圾问题成为可可西里难以承受之重。
中国的两支队伍,即使遭遇了人员重大伤亡,仍然选择了继续向下漂流。
杨欣:各种新闻媒体的宣传,把我们称之为勇士,确确实实在那个年代,正是民族的情节、祖国的情节,促使着你不能放弃,哪怕是你心里在发颤,但是你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大气凛然。
说话的人,叫杨欣。1985年7月24日,“长江漂流第一人”尧茂书在金沙江通伽峡段遇难。壮士的离去,震撼了无数国人的心,第二年,时年23岁的杨欣作为长江漂流探险队的一员,再次挑战长江,十一名同伴不幸献身江水,他则幸运的活了下来。此后的将近30年时光,他选择留在长江的发源地——青藏高原。
杨欣:一个是本身适应这个环境,没有什么高原反应;第二个是在这做的人比较少,能有这个能力在这做,那就做呗;还有呢,本身做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很多的支持,就推着你往前走。
杨欣的事业,是保护青藏高原尤其是长江源的自然生态。创建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江河”,多方筹款建立“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为在青藏公路、铁路建设过程中留出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迁徙通道献计献策等等,都为这片土地打下了他的烙印。
当一周前前方记者在长江源——沱沱河遇到他的时候,他正在为解决困扰着包括可可西里地区在内的青藏公路沿线的垃圾问题而奔波。
杨欣:对这个站的最大希望,是解决长江上游的垃圾污染问题,不仅仅作出示范,还要推动政府做出决策。
今天,你已经可以在青藏公路沿线、沱沱河大桥边看到一个藏式风格的红色二层小楼,这座长江干流的第一个自然保护站——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的主体工程预计下个月上旬就将建成。
等到保护站投入使用后,第一步自然是收集垃圾。
杨欣:镇上的垃圾好办,但是那么广大的草原上面,我们的藏族同胞也在消费一些现代的产品,而且大部分是塑料包装,我们的宣传队伍就要进去,告诉他们垃圾的危害,能不能你们把它们捡起来,到镇上来的时候把垃圾给我们带过来,比如带来10个矿泉水瓶子我们给你们两瓶新的,带来10个废电池我给你们四节新的,把垃圾置换过来。
收集垃圾,只是第一步,如何处理呢?杨欣的设想是,利用往来的私家车,用带来垃圾的人带走垃圾。
杨欣:专门有垃圾处理的分类,分类消毒以后都真空打包,一袋一袋的,上面印着字:带走一袋垃圾、呵护长江水源。私家车不是漂亮么,来呗,你愿不愿意带走一袋垃圾,带到格尔木就是资源就能卖钱,你只要一带走,我们就给你贴一个标志,微博也发出来了,他自己要转发啊,这样就是一个宣传,扩大影响。最终给政府一个促进,能不能摸索出一条在高海拔人员比较稀少的地方,分散收集、长途运输、集中处置的垃圾运输方式。
在杨欣正在进行的工作中,其实还有一项,就是在包括源头和入海口在内的长江刘御建设互联可见的电子显示屏,让上下游的人们感受和珍惜这奔流的江水。
但是,杨欣更大的担心是,随着气候变暖带来的冰川融化,可可西里的湖水如今正在加速上涨,不远的未来,长江源能否得到足够的水源供给更让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