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顾瑞珍
从年初新的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出台,到大气、水、重金属等污染的“重典”防治,再到绿色贸易、绿色信贷等政策的积极展开,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试点的深入推进……我国打响了声势浩大的 “环境保卫战”,全力为百姓营造一片碧水蓝天。
呼吸清新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食品,是百姓生活的基本要求,也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表示,我国环保工作的总体考虑是: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牢牢抓住水、空气、土壤三大要素,从原来的“先污染后治理”,转变到同时、同步治理,既还好“旧账”,又不欠“新账”,逐渐扭转环境恶化的趋势,让人们生活得更踏实、更安心。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资金、法规、科技等保障体系整体水平将稳步提升。污染防治工作也将实现向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转变。今年4月,国务院批复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强调做好松花江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努力恢复江河湖泊的生机和活力,促进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 (2011-2015年)》也在酝酿出台中。
随手关灯、拔下电源插头、少开一天车等良好生活小习惯,如今已渗透到普通民众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对政府部门而言,城市必须有节制的发展,如果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仍然占到GDP很大比重,施工现场遍地开花,就很难实行。
企业生产也要转型。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有关专家建议,应把防尘控尘资金纳入建筑工程预算的“硬成本”,建立绿色施工和积尘监测制度,对达不到防尘控尘要求的工地责令停工整改。加强对大建筑工地的监管和渣土车的治理,减少扬尘污染。(据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